李青山 孫紹然
摘要:高校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開拓大學生文化視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判斷力,提高大學生對待事物的鑒別能力,從而不斷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從第二課堂活動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意義入手,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對第二課堂活動的設定目標、教學模式、指導方法進行了初探。
關鍵詞:大學生第二課堂;文化自信;設定目標;教學模式;指導方法
一、第二課堂活動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能動性
“文化自信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現實性的文化生命機能,是人類社會實踐在個體生命內部建構的高級文化結構,也是人類主觀能動性和文化創造性的具體表現。筆者認為,文化自信的基礎法門在于文化能動性。大學生第二課堂相對于傳統教室教學而言屬于教學計劃之外的課程,學生的參與具有一定的自主意愿性,學生自主引導和思考,激發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并通過學生接觸企業、接觸社會,提高學生的文化能動性和自我創新意識,根據自身情況和優勢進行個性化良性發展。
(二)提升大學生的自信心
當下高校第二課堂開展的各項精品項目,旨在提升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豐富高校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逐步成為當下高校培養綜合性人才的重要環節。第二課堂的建設中,學生接觸到不同文化形式的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和實踐教育,學生得到的鍛煉和培養的與人交往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能力,這是在未來社會競爭中取得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水準和文化視野
在第二課堂中,學生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不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將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思維的建設融為一體,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建設。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能夠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其他學科以及相關邊緣學科的學習,不僅僅是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大的意義開闊的文化視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避免出現拘泥于課本,而缺乏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能力和處理能力。
二、第二課堂活動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設定目標
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是開設第二課堂的高級目標,而在這個目標實現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學生的進步層次作為課堂的設定目標。
(一)第一階段:鼓勵學生成為文化自信的自覺踐行者。
在文化自信培養的課堂建設初期,重在建設基礎,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使得大部分學生能夠接觸各類不同形式的活動。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入手,引發對多元文化的思考,在活動中培育文化自信初意識。
(二)第二階段:針對性解決學生文化基礎存在的不足之處。
以校內外的交流平臺為依托,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和文化鑒賞能力,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專長并彌補學生自身文化基礎存在的不足。
(三)第三階段: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文化自信。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和第二課堂中的知識可以交叉進行,促使一些較為優秀的學生逐步學習并取得一定的文化積累成果,包括學生原創性論文、課題與發明成果,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文化創新意識。
三、文化自信模式下大學生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
大學生第二課堂教學模式培養體系中,包括三種教學模塊,分別是:“補償性”教學模塊、“發展性”教學模塊和“創新性”教學模塊。
(一)在“補償性”教學模塊中強化學生的文化自覺
以補充學生在第一課堂文化內涵不足為特點,建立相應的第二課堂文化補充體系。把第一課堂的“規定教學”和第二課堂的“自主學習”進行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建設中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建設“自助式”的教學運作模式,實現對第一課堂的補償關系。在“補償性”教學模式的建立中,可以根據文化自信設定目標,對現有的課堂教學進行一定的評價和歸納,形成補償課程建設體系。建設補償性課堂時,需要解決學生在第一課堂文化涉獵面不足的問題。
(二)在“發展性”教學模塊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發展性第二課堂教學模式應以將學生的文化自信的知識整合為發展特點。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長和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對第二課堂的建設進行不斷的更新,提高學生對已有知識和文化內涵的整合能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計劃的完成在第二課堂中的自定義式成長,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重點培養學生具有適合自己興趣的社會實踐領域深入探討并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這是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培養體系所設置,勢必對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在“創新性”教學模塊中提高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
當代中國大學生是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弘揚和引領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群體,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邁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主要活動載體。因此,要鼓勵大學生以第二課堂學習文化應用和再生,從而創造出提高學生文化創新能力的高端區,在前兩個模塊的基礎和前提下,完成創新型模塊的建設。應當綜合多種能夠提升當下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方式,結合各高校各學院專業文化特點,在不斷實踐中培育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
四、大學生第二課堂培育文化自信的指導方法初探
(一)自主學習方面指導
在第二課堂中,專業老師應將教學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促使學生成為文化產出過程中的主導者。讓學生將自主學習作為本能,并督促學生不斷自主探索文化資源的新知識和新方法。老師應作為大方向的指導者,通過學生自主選題、組織活動、參與活動,把具體的活動方案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敲定。在這樣不斷促進學生自覺完成文化給養的過程當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文化能動性和探索能力。
(二)個性化方面指導
第二課堂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應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良好人格為基礎。老師應當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天性和特征進行鉆研和研究。因為每個人的個性是思想產生和進步的基礎,是大學生創造力的核心。因此,想要建立和提升學生的個人特點及優勢。第二課堂文化育人的針對性研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每個學生的本性心理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認識,再根據不同情況加以科學的引導。
(三)互動性方面指導
第二課堂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其過程就是不斷挖掘學生自身蘊藏的巨大潛能,不斷激發在校生的個人興趣和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在第二課堂中,通過啟發式、引申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交流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社會時事的發現、探索和觀察,不斷培養增進學生對各類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不斷進行獨立思考,進行積極的文化創新和探索。
(四)分層次方面指導
當下高校大學生在大學的不同階段都處于不同的迷茫期,無法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屬于自己的定位,從根本上說是大學生的自信心不足,根源在于文化自信缺失,分層次分步驟的指導有利于幫助學生盡快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和學習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和促進學生養成適合自己的文化習慣和思考方向,將自己在第二課堂中培養出來的文化自信成為畢生學習的基礎理念。
參考文獻:
[1]陳彥武.高校第二課堂項目對大學生“三創”能力的影響及管理創新研究[D].南華大學,2011.
[2]徐闊.基于創新素質培養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D].重慶工商大學,2014.
作者簡介:李青山(1980—),男,遼寧鳳城人,沈陽工業大學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思政專項(L16BSZ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