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庫甫·沙吾提
摘要:初中數學生活化指的是在教學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的經驗作為出發點,將所教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讓學生真正去體現數學源自生活的真理。為實現數學生活化教學,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努力做到:創設生活化情境,活化初中教學課堂,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知識生活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立足于實際生活,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更樂于學習,“解題”與“解決”并重,發展學生數學應用性思維等幾點,旨在提升數學生活化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多樣化;策略
引言
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成為了新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之一。為落實我國數學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教育工作者應該著重建立教育與生活間的橋梁,將教育融入到生活之中。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經歷,將所教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應用將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筆者結合實踐教學,在本文中就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進行一些有效研究,希望能對同行的教學提供一些有效幫助。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活化初中教學課堂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建立得益于從實際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出發,并且善加利用,活化數學課堂教學。作為教師,一定要細心捕捉身邊可以反映數學教學內容的生活現象,充分將數學中的一些生活素材挖掘出來,將其與課堂內容合二為一,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再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再逐漸掌握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間的關系。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角”的概念時,就可以借助學生使用的手表、教室的墻角、課桌等生活物品,通過實物引導學生思考角有幾個頂點、邊與角的關系、角的種類等。通過選取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主動去思考、獨自分析、主動探索,從而不斷培養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追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潛在動力和前提,努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推動他們自主動鉆研、自覺學習的激情是提升整個教學效率的關鍵一步。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開展也是建立在學生的興趣基礎上的。故此,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從實際入手,充分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因子,建立生活化的情境模式,調動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他們自主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例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就可以巧借電影《泰坦尼克號》為學生講解海上航行必須根據經線和緯線繪成的坐標來定位,這是運用了直角坐標的原理展開對新知的學習。另外,導彈鎖定攻擊目標也需要用坐標來定位。由于涉及影視、科技和武器等一些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元素,使大家對直角坐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三、注重知識生活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將數學知識生活化,激活課堂教學氛圍,使他們對數學學科逐漸產生自我認知感,進而更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奠定好基礎。這里以“方程或不等式”的內容為例。在講解相關的知識中,教師就可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借助相關的事例,引導學生去比較數量或者大小關系。待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后,在此基礎上,再借助“方程或者不等式”去主動探討、解決生活中相關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四、立足于實際生活,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更樂于學習
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故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的一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拉近學生與數學學科間距離的同時,還能將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更容易激發出他們學習知識的熱情。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三角形的初步知識”知識點時,引言中提到“在鐵塔、房頂結構、橋梁、吊橋中,從中我們能發現很多三角形,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嗎?”再如,在學習“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知識時,教師也可以先引用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又如“在臺球比賽中,當球F撞到桌邊D點后反彈擊中鄰邊之后再次反彈,那么球F再次路經的線路是否與之前的FD平行?理由是什么呢?”等,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效解答。這對激發學生研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發揮重要意義。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究隊列中去。
五、“解題”與“解決”并重,發展學生數學應用性思維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將教學過程分為理論講解和練習鞏固兩大階段。這種教學法容易使學生產生“練習解題是學習數學理論的唯一目的”的暗示,進而對數學的“教”與“學”產生消極心理。為此,在促進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將“授予規則框架以及解題模式”轉變為“授予發展規律以及解決思維模式”。要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應用數學思維模式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意識。例如,在教學《不等式》一章內容時,要避免“定義—性質—應用”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拋出“為什么學習不等式,不等式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哪些意義”等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其次,教師匯集學生的問題后,再將課程的教學思路和流程羅列出來,使學生都能在明確學習框架的基礎上進入到高效的學習模式上。.最后,教師再提出與生活相關的應用問題,鼓勵學生主動去解決,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總體上來說,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趨勢越來越不可抵擋,已經成為數學教學中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作為教師,更應該在順從這一趨勢的基礎上,結合所學內容多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讓生活化教學真正融入到課堂之中,讓學生給對數學知識充滿興趣,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升全班的學習成績,讓學生都能在生活化的教育中更好地前進。
參考文獻:
[1] 王會敏. 生活處處有數學——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探究[J]. 教師 2015年27期.
[2] 顧理正.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分析[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3,20(12):79-80.
[3] 李慧群.基于開放環境下的數學教學生活化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1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