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明
【摘要】語文學習的過程是積累,是通過長時間的知識積累來提高學生能力的一門學科。所以,對語文來說,自主性學習具有重要
作用,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技能,從而促使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自主性;體現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要想全面實行教育改革,將所有的教育弊端都剔除,教師就必須要反省自己,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將新課標的教學思想貫徹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使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得到體現,進而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主動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從而保證學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行、思維情感都能得到很好發展,達到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育質量的目的。
二、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生的學習心情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發展不應該僅僅依靠教師的強制性教授,更應該讓學生自發、自覺、帶有情感地學習。小學語文的學習,主要是靠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學生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語文知識時,才能更具有動力。因此,教師應側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習對自身的發展有哪些重要的幫助,進而使學生能喜歡上語文,樂于學習語文。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實施語文教學的執行者,而學生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體現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因此,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良好的、互促互進的。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可見,只有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師,教學質量才能有質的提升,只有讓學生產生喜歡和教師待在一起的感覺,才能將學生對教師的喜愛轉化到教師教授的學科上。因此,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時,就應該深入學生群體,要充分了解自身在學生眼中的看法,客觀對待學生的評價,有不足之處,就要及時加以改正,以耐心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語文教師的親和力,進而實現師生的情感溝通交流,用內在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教育改革多次強調,教師的教學要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模式,要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教學,而所謂的自主學習就是指學生的自學,只有學生的思維不再受約束,學生的發展空間才能被釋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能增加,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而合作教學也是指使用小組合作、小組討論等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學習,進而拓展學生的學習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集思廣益地開展教學。這種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得到體現。比如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中,針對“a、o、e、b、p、m、f”等這些基礎的拼音練習,傳統的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對其進行死記硬背,教師也只是一筆一畫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則就可以讓學生來做老師,教師挑選出學習能力較強、對拼音識字掌握得較好的學生做模范,鼓勵學生上臺為同學講解知識,或者是讓學生選擇要教的字,并說出選擇這個字的原因,以此加深學生對這個字的印象。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度,還能讓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養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加強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合作學習是學生表達自身想法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還要積極開展合作教學,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外,還要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合作學習方法。所以,教師的合作教學必須是具有效率的,不能流于表面,一切的合作學習主題都要圍繞語文知識,否則,就會使語文教學變成形式化。教師還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分層次、分環節地進行教學,層層遞進,從簡到難,使學生在經歷了合作學習后,能獲得明顯的學習效果。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一組《陶校長的演講》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學生演講課文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聯系課文進行思考。比如“陶校長主要的表達是哪幾句”“陶校長為什么會發表這些話”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小組合作的效率有所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有進一步提升。
(三)注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在具備了學習興趣、學習環境、多樣化教學模式后,教師應該考慮如何拓寬學生的發展空間,如何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認為,教師可以做出如下努力:第一,鼓勵學生勇敢質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學到具有一定權威性的知識,同時還要鼓勵、支持學生進行大膽質疑,讓學生在思維碰撞過程中塑造多向的思維;第二,大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要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自由,允許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表想法;第三,培養創新意識,要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可以讓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搜集多種答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始終堅持學生主體性的教學原則,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要保證教學活動的效率,采用多方法、多形式的模式開展教學,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語文能力提供更多幫助,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愛斌.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J].學周刊,2016(32).
[2]陳婷婷.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教育思想[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5).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