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進入“立德樹人”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困惑縈繞著我們,中學生的現狀令人堪憂,要讓學生在新世紀中學會生存、發展、有良好的品質,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具備正確的學生觀,要把外部的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心理需要的教育。
【關鍵詞】樹立 學生觀 走向成功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83-02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不僅是對德育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精簡和深化,更是對素質教育的深化,對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有獨特的價值。
抗美援朝勝利后,一位參加過戰爭的美國指揮官無奈而又充滿敬意地說:“中國軍人是不可戰勝的, 而中國男人更是絕對意義上的真正強者, 照這樣下去,這個國家的崛起誰也無法阻擋,假如要瓦解這個國家,必須要瓦解這個國家的民族氣節,要瓦解這個國家的民族氣節首先要從精神上、靈魂上瓦解可怕的中國人,這是重新戰勝中國的最重要前提。” 在21世紀的今天,一位教育工作者曾這么說:“過去的炮彈在兵工廠的流水線上,現在的炮彈在你們最優秀男孩子的腦袋里。那種不顧一切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將摧毀優秀男人的創業敬業精神和愛國報國精神,埋沒掉無數的科學精英、技術精英、工業精英、體育精英及社會其他精英,葬送掉他們最優秀男人的聰明才智、創新智慧和技術革新與創新能力。”教育,讓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的競爭時代,進入新世紀,越來越多的困惑縈繞著我們,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怎么啦?
一、中學生思想現狀令人堪憂
1.與父母的隔閡越來越深。許多做父母的人費勁心血,孩子卻總不如意;有的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有的父母節衣縮食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孩子卻滿不在乎、不滿足;父母的諄諄教誨被孩子視為嘮叨,甚至對父母不滿,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2.“酷學生”越來越多。卡通上、明星堆里的“帥哥”、“靚姐”越來越讓學生青睞,學生不但發型打扮模仿他們,就連行為也在效仿。他們認為“酷”就是前提,而忽視了人應有的內在品質,把膚淺“酷”文化當作一種生活時尚來追求。
3.沉迷網絡,不能自拔。許多學生他們在網絡上是英雄,而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敢面對,他們沒有什么責任心,不清楚自己的未來究竟想要什么?在網上一天天地消耗著自己的青春,消耗著父母的錢財,同時也把自己的未來的希望悄悄地埋葬。他們不崇拜英雄崇拜明星,他們不考慮自己的未來會怎樣,不考慮家人為他們擔心,更不會考慮中華的未來需要他們的努力。在他們的眼中有的只是花花綠綠的打斗畫面,有的只是不斷的升級。
4.手機成為生活“必需品”。不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都要求家長要買手機,理由是幫助學習,作為農村家長只能省吃儉用滿足孩子要求。手機在學生手里只是上網、聊天、玩游戲等,在浪費父母的錢財和自己的寶貴時間。
5.厭學隊伍日漸擴大。許多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部分想好好讀書,但沒有毅力,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學生逃課曠課長達數周。
6.日常行為極不規范。在校園經常聽到學生胡侃,什么社會上的“行話”、俗語如行云流水脫口而出,臟話臭話隨口流露,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長發、染發、穿耳者為數不少,以至常聽到社會人員議論“如今的學生有時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學生”。
二、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學校教育不僅使學生為明天的輝煌而辛苦的獲取與儲備,教育更需要滿足學生今天的精神生活,體驗成長的快樂,享受學習的樂趣。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在實踐中,人們往往忽視學生正在成長的特點,而要求學生十全十美,對學生求全責備。這是和發展觀點相對立的。其實,作為發展的人,學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則是不符合實際的。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的人來對待,就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不管學生發生什么樣的事情,他們都需要得到教師的良好教育。
正確的學生觀應包括以下幾個基本點:
1.學生是有情感、有個性、有獨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不能諷刺,挖苦、歧視。
2.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年少缺知需要教育,應允許他們淘氣,允許他們犯錯誤,允許他們玩,不能把他們當成“成年人”,不能要求他們十全十美。
3.學生是有能動性的人。他們不是教師手中的面團,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任何教育都要經過學生主觀的過濾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強迫是不行的,單憑教師主觀愿望也是不行的,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4.學生是有潛力的人。要用發展眼光看學生,他們的可塑性很強,潛力很大。
5.學生是終究要長大的人。要讓他們鍛煉,讓他們逐步獨立,讓他們在風雨中、挫折中成長。
三、使學生先成人,再成才
立德樹人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學會做人,是萬事的前提和根本。成功的教育應該是把外部的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心理需要的教育。
1.讓學生認識自己。一個人的人生說到底就是在不斷地認識和調節中,時時糾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葉圣陶先生認為要讓學生“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認識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 引導學生把自己放進歷史中去反思,放進家鄉去反思,放進父母的生活中去反思,從而正確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勇敢地接受自己。因為毅力產生于正確認識自己,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學會調節自己,控制自己。
2.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責任感是人唯一可以發覺自身內心的需要,并啟動強大的主觀能動性的一把金鑰匙,啟發學生懂得責任感是樹人的關鍵,沒有責任感的學生,缺少追求,不會尊重別人,只會享受,沒有動力的源泉。有一份責任感是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是我們教育的關鍵,學生責任感的建立是素質教育的支撐點,也是學生創造力與學生興趣的出發點。教師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個行為。
3.學會感恩。“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有了感恩之心,才會做出感恩的行動,并因此形成一種善良的心態。從學校的感恩系列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到加強感恩之心教育的重要性,否則,我們整個學校都將因此而付出善良流失的代價。懷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舉,應當成為每個學生的行為準則。感謝社會、感謝學校、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同學,感激撫養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關懷你的人、感激幫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是人性的高貴之所在。
綜上所述,青少年的成長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探討,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位中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并最終成才,“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蘇霍姆林斯基語)” 認認真真學習,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樣中國強大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真的來臨了。
參考文獻:
[1]宋崇鑫、葛大匯主編:《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
[2]馬丁·妮普著,曾伏華、李扉南等譯:《教師成功的秘笈》——創新教育八法
[3]賈曉波主編:《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素質》
[4]明剛編著:《教師如何立德樹人》
作者簡介:
張文武,男,1959年12月出生,漢族,云南石林人,在職研究生,高級教師,云南省特級教師,石林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中數學、學校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