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娟 童振
摘要:我國的經濟發展在經歷了高速階段以后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這對于國內的基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生態化理念城市規劃建設是近些年以來重要的課題之一,對于生態化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論文對于在建設生態化背景下的城市規劃進行研究,從生態化理念設計、生態城市設計的原則和功能區劃、設計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城市;基本經驗
引言
人們對于生存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大環境而言,需要一個更加人性化的設計體現,傳統的城市設計規劃的發揮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發展的城市設計規劃需求,現在的城市規劃設計,以人性化的發展的主題,從另一方面講,將人性化的設計融入到城市設計規劃當中,使得城市能夠更好的服務社會,服務大眾,這也是人們對于城市發展的期望。
一、生態城市建設概述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由原蘇聯城市生態學家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模式。該理念的追求目標主要包括:技術與自然的協調融合;生產力與創造力得以有效保護;物質、信息、能量的高效率運用;生態良性循環。生態城市的出發點在于解決環境污染、追求優美環境,并且其內涵融合了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各種因素,本質上是一個社會、經濟、環境三者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復合系統,該理念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們對于理想化城市的追求。1989年,我國江西省宜春市首次開啟生態城市建設項目,成為第一個生態城市建設試點,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逐日普及,從1995年開始,我國成都、天津、揚州等城市先后提出構建生態城市的目標,由此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全面拉開序幕。
二、建設生態城市的原則
(一)經濟生態原則
城市的活動中最主要的就是經濟的活動,是其城市最基本與最主要的項目之一,而城市規劃設計除了可以讓城市內的人們更好的生活以外,就是促進城市的發展建設,而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最重要的體現,所以城市的規劃發展與經濟發展應該是同時進行的。規劃要著重的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進行保證,保證其經濟生態的原則,主要的內容,就是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時,應該以生態經濟的原則為主,減少污染提高節能減排的力度,優化城市內的產業結構與資源的利用率,用最少的投入得到較大的發展,從根本上促進城市的生態型經濟的發展的形成。
(二)可持續發展原則
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過程中應該從始至終重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只有通過科學的規范化的資源配置手段,才能做出保證城市內生活人群的綠色生活,對城市總體經濟環境的發展的合理規劃,使之符合城市生態建設的基本需求。
三、生態城市建設的創新路徑
(一)完善生態城市發展的有效機制
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針對政策、制度等制定與落實,將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經濟建設置于首要位置,大力宣傳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強化城市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給予生態城市建設足夠的制度與資金支持,為生態城市建設的推進提供保障,從而強化城市的生態功能與作用,并以科學發展觀為內核統籌城市經濟發展,使之與城市的生態化建設協調發展。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較強可執行性與科學性的監督機制,使之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保障,同時強化環保執法力度,對不符合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的行為進行監督控制,收集違規證據,勒令其第一時間進行整改,對于影響惡劣的需要對其進行嚴厲處罰,從而為生態城市建設的推進肅清障礙。
(二)生態城市規劃方案的科學編制
城市規劃的科學編制是加強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生態環境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在制定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規劃方案時,應該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制定合理的生態城市規劃。這其中不僅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還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等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在現代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始終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協調起來共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城市居住區的生態規劃
做好城市居住區設計首先要保證城市基礎設施狀況,城市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通訊、能源、供水、供電以及信息網絡和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規劃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證。并且城市居住區的生態規劃要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把生態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既能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還能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進行城市居住區設計時,要以城市實際地理特征、生態環境為立足點,進行符合當地區域特色的住區設計。加強居住區綠化,在居住區設置集中綠地,提高居民住區的綠化覆蓋率。對于一些城市來說,要在加強一些經濟發展好的城市經濟的基礎上,帶動其他城市、城鎮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另外還要重視生態保障設施的建設和改善,節能減排,加強排污處理,修復重要生態區域生態環境,使周邊山嶺、河流和湖泊的生態功能得以保障。
(四)健全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具有較強的多元化意味,并包含對社會、經濟、人口、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與結合。因此需要依據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階段,將總目標分解成為階段性目標,從而健全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以此對城市生態化速度與變化態勢、生態化能力與協調性進行評判與衡量。另外,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健全需要以國家環保局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指標規定為基礎,遴選與本地區特點相符的具體指標及其權重,對于無法運用分辨信息實施權重確定的指標,需要采用專家分析法對其權重進行科學化的確定,以強化生態城市綜合評價結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進而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可靠、科學的指導意見與參考依據。
結語
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
主要載體,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主要趨勢,以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為基礎,針對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實施有效對策予以解決,是保證生態城市建設大力推進的必要手段。而我們要建設生態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用生態經濟理念指導和規范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活動,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佳.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2016.
[2]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科學出版社,2002:65,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