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義
【摘要】在科技環境不斷發展推進的當前,互聯網、手機、電腦等新興媒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的比重日趨提升,傳統信息載體的職能逐漸削弱,新媒體時代已經逐步構成。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一系列改革與挑戰,如何將新時代的沖擊轉化為優化改革的有利條件,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谛旅襟w時代背景,本文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論述,并提出了幾點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0048-02
一、前言
新媒體作為當前科技發展形勢下的新型傳播方式,主要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及數字技術為載體,在傳播效率、傳播渠道等方面均與傳統媒介有著明顯區別。在這一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一系列變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根本需求。為使新媒體技術能夠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積極的正面作用,筆者特結合當前時代背景,針對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總結如下。
二、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響
1.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
從新媒體技術特有的優勢來看,其資源涵蓋豐富,覆蓋面較廣,且信息渠道較廣,信息容量較大,不同信息之間具有較強的交互性與相容性[1]。基于上述優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新媒體技術時,不僅能夠有效實現教學信息的即時傳播,使教學資源能夠得到及時的優化與革新,同時也利用網絡信息的開放性,使教育文化背景的限制得以突破,在一定程度開拓了教學資源的渠道。在各類即時信息資源不斷滾動更新的情況下,高校在新型教學體系的建立上也可獲得更為多樣的數據支持,對于開放性課堂的創設、現代化教學模式的融合均能夠提供重要的前提條件。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樣性
當前社會環境下,新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流媒介,利用其交互性、生動性及海量性等特征,形成了人們工作、交流、學習中的一大重要平臺,也成為了高校教育工作開展的一大全新載體[2]。鑒于新媒體技術表現手段豐富多樣的特征,近年來,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層出不窮,人們接收各類信息的渠道日益廣闊,這一形勢無疑為教育工作的推進帶來了全新的契機。除此之外,通過新媒體手段進行傳播的信息往往不呈單一化狀態,完成信息傳播操作的對象同時也可作為信息接收對象,互動關系能夠呈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狀態,在極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交流的局限性。基于上述影響,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便能夠通過即時的交流與互動來實現接收信息多樣性的提升,避免因知識傳遞渠道單一而形成桎梏,可作為一種重要教學手段進行沿用與創新。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性
從新媒體手段的實際特點來看,其功能往往相對多樣化,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功能集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在工作、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感官體驗,在教育工作中也發揮著提高內容豐富性的重要作用[3]。對于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產物而言,所承載的巨大信息量僅僅是其在教育工作方面優勢的其中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新興手段在應用過程中,通常不受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限制,在應用上更為靈活,可在較大程度上豐富課堂的趣味性及多樣性。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參與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為受教育者,因此,如何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合理教學手段提高教育對象的參與性,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诙嗝襟w手段的交互性特征,一方面能夠使教育對象獲得更為廣闊的自由表達平臺,另一方面也便于教育者結合實際情況及受眾需要來予以反饋或改革,通過平等、和諧的交流渠道來促使教育對象的參與性得到根本提升[4]。例如,學生可通過校內網、微博等途徑與他人共同交流學習資源、思想感悟,或可提出對于教育體系、教學模式的見解與建議,對于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三、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沖擊
1.思想政治教育導向面臨新的挑戰
在新媒體信息覆蓋面大、開放性強的影響下,雖極大提高教育平臺的自由性與開放性,但同時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導向出現了一定分岔,從而形成新的挑戰。由于新媒體手段面向所有個體及社會組織開放,人們可以就自身觀點及獲取到的信息進行表述,這便形成多種觀念不一的價值體系,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確價值導向的設立帶來嚴峻的挑戰。新媒體時代下開放的信息平臺往往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允許多種不同觀念、不同價值觀的同時存在,這便使思想政治的主導價值觀在大環境下受到一定削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形成了一定沖突。由此可見,要在新媒體環境下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導向,還需從根源上處理好大環境下多元化價值觀與正確教育導向之間的關系,以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新挑戰。
2.信息環境復雜,信息來源優劣難以鑒別
大學生作為一個與新時代充分接軌的群體,通過各類社交平臺汲取新信息的空間相對較大,這也為信息渠道的篩查帶來了較大難度。例如,當前新媒體的影響力正處于逐步擴大狀態,人們從中獲得了更大的個人展示空間,但由于傳播個體的增多,無法針對信息的良劣進行合理過濾與把控,導致一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動思想隨之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學生的試聽,不利于正確價值導向的樹立。在信息環境復雜的前提下,信息來源的優劣也隨之難以辨別,有可能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3.新型消息傳播載體逐步削弱傳統教育模式
上文提到,新媒體環境下,每個個體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源頭或載體,即為“無屏障性”。尤其對于大學生而言,在人際交往及個人意志表達上,新媒體手段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載體之一,在自主性與開放性結合的前提性,不可控性也隨著衍生。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相對有限,學生人群往往更傾向于接收新鮮事物,因此,在傳統教育與新媒體信息相沖突的情況下,便容易導致傳統教育影響受到推翻等現象的出現。endprint
四、新媒體時代下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路徑
1.積極利用新媒體手段,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從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重點目標來看,其往往更注重于人格思想、價值體系的正確構建,而通過與新媒體手段的相融合,可將教育目標提升為育人空間的拓展、教育手段的創新及教育環境的優化。基于新媒體手段的現有優勢,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通過單向傳播形式向雙向互動形式的轉化,來實現課堂由靜態向動態的轉變,同時也可打破教學時間、空間的局限,來促進教學效率的整體提升。與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同,新媒體時代下的教學模式,通常以學生主動吸收學習信息為主,摒棄了以往被動式吸收的模式,能夠以有效完成由被動向主動轉換的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推薦學生關注“共青團中央”等微博,來推動高校與政治之間的緊密結合,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親和力的同時,也可使新媒體手段與教育工作呈現進一步融合狀態。
2.深入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創建開放性溝通平臺
新媒體平臺所特有的開放性與及時性是當代學生實際需求相符的主要特征,教師可從這一特征出發,通過開放性溝通平臺的創建,進一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可通過注冊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微博及微信公眾號平臺,來增加與學生之間的即時交流,同時還可通過每日推送相關文章,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建立正確價值觀的效果,也可使學生在互動與交流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個人價值所在。值得引起重視的是,為避免流程化現象的出現,在應用互動平臺的過程中,既不可過分限制學生發言主題,也不可完全不加把控,防止互動平臺失去原有的教育意義。
3.將媒介素養教育與傳統教學形式相結合,反被動為主動
為防止新媒體信息良莠不齊對學生素養構成負性影響,教師可考慮通過轉被動為主動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媒介素養教育,從源頭上針對不良信息進行把控,以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積極影響受到削弱。例如,可通過系統化的訓練或課程,對學生的媒介辨別意識、批判意識進行培養樹立,使學生能夠準確分辨各類信息源的優劣,這也是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思想政治課堂中必須注入的新鮮血液。通過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學生可從中掌握大量信息辨別策略與途徑,在能夠自行分辨新媒體信息良劣的前提下,對于傳統教學形式的抵觸感也將大大降低,使新媒體與傳統教學模式逐漸形成一條良性的生態鏈,也可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呈更為健康的積極狀態。
4.建立新型文化體系,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
從高校的具體職能來看,具體目的在于保證教育體系對于學生的教育導向作用,因此,如何維護思想政治教育導向的職能,便成為新媒體時代所應重點考慮的一項重要教學問題。寓教于樂是所有教學工作者共同追求的一個教育目標,而大環境下新媒體手段的蓬勃發展,便是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契機。教師可通過新型文化的體系的建立,來采取形式多樣化的媒介手段來展開教學工作。例如,高校可通過在校教學、教學課件發放的形式,來突破傳統課堂對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可通過電腦、手機等媒介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既有助于主導價值觀主導地位的鞏固,也能夠使新媒體手段進一步滲透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當中,體現了高校學習模式的多樣化。在新型文化體系影響下,“教育即生長”理念可得到有效凸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也有著重要意義。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創新與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對于教學體系、教育模式的改革與變遷都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因此,要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便應當充分審時度勢,化挑戰為機遇,積極融入新媒體時代的趨勢,并從中挖掘有利于教育工作推進的條件,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優化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宋明江,楊正強,胡守敏.基于新媒體環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16(08):213-216.
[2]祁鳴,倪穎,夏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媒體思政,2016(01):55-56.
[3]韓曉峰,張天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與挑戰[J].東北師大學報,2015(06):219-222.
[4]張波.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6,18(05):119-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