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超
摘要:文化的多元化環境下,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上同樣面臨著考驗。以高校學生充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目標,將人文關懷滲透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在對其必要性與科學生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將人文關懷滲透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的現實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路徑選擇
作為高校的一項意義重大的基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辦學沿著正確方面發展的基本前提。現在社會信息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機器的智能化與知識的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在這種前提下,處于一處動態的變化,便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常態。隨著對人類精神世界進行的分析與解讀,越來越體現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所在。而將人文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更是進行該項工作所進行的實踐與探索的重點內容。
一、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點
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對高校學生進行引導,是新時期培樹學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需要。而人文精神的滲透又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新的特征。
(一)教育對象個性特點對人文精神有著強烈的呼喚
現在的思想教育所指向的都是具有鮮明個性的對象,應該講現在的高校學生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個性特征較為突出,因此這一點一定要引起高校教師的廣泛關注。盡管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是現在的孩子的普遍現象,但是在高校中這一點尤為突出。學生本身年齡不盡一致,經濟條件也不是整齊劃一,而且還有著成績上的高下之別與離校后聽去向之不同。此外,學生成長過程的環境也大相徑庭,而且在接受教育內容時呈現出先入為主的情形,和別人相處時經常自我意識較強、個性特征明顯。
(二)教育內容自身需要進行人文意識的滲透
思想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的發展是動態的,是具有一定的智慧的,更是有著鮮活的個性特征的。在思想的不斷碰撞與整合,在這種經常性的變化之中,最終對大學生個體向著社會化方向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是一項關乎到學生的意識、觀念與思想領域的活動,而且也與其個體的興趣、生理狀況與思想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進行思想教育必須以幫助、關心和起碼的尊重作為前提條件,這便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已經囊括的內容。
(三)思想教育推進實施的過程離不開人文關懷
在高校里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即是學生相互間、師生之間、都是之間,甚至是發生在其他主體之間的一種交互活動,這是學生在實現社會化過程的必然要求。這一過程的實現不僅需要教育,還需要溝通。立足于溝通和交流基本之上的思想教育,必須依憑人文精神支撐起信任、平等、關心與尊重的關系,進而促進教育目標實現。
二、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面臨的現實環境狀況
(一)高校思想教育面臨新的機遇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教育的改革也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高等教育要實現新的發展,就一定要對勞動力市場需求進行很好的適應。要在強化對技能的培養時,將做學問與做人緊密地結合起來,以使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得到突出。現在全社會的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學生如果想贏得用人單位與崗位的承認,不只需要崗位技能,更需要較高的道德素養。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同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而這種競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上。此外,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多樣化、互聯網的普及化以及思想表述的自由化已經成為新的時代特征。高校學生在享樂、利益、個體、經濟等方面的意識日益受到強化,相比之下其敬業、榮譽、群體與政治意識又較為弱化。這必然會使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教育相應地增加了難度。在此種情況下,強化高校思想教育,并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已經極其迫切。
(二)高校思想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現在的社會,現代信息技術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普及,互聯網已為生活所必需。高校學生對信息的獲得基本上是采取對網絡進行瀏覽的方式,虛擬的網絡世界已經作為一個極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大學生所必需。著眼網絡所具有的特點,可以發現網絡的影響廣、信息多、內容雜且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不僅信息傳輸速度快,而且知識量大、觀點獨特,氣氛又相對輕松。這就讓本來就有著好奇心的大學生們對這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倍感新奇,且樂地接受。但是,有許多大學生,他們又因為過度地沉迷在網絡這一虛擬的世界中,讓他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有所減少,長時間無法實現與現實溝通,這就一定會使學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都發生相應的改變。此外,一些不良的網絡信息對學生的成長形成一定的負面效應,對其成長大為不利。
三、強化在高校思想教育滲透人文情愫的具體措施
(一)以校園文化促進人文關懷氛圍的培育
校園優美的人文影響與物質景觀的營造格外重要,為此必須強化校園環境的凈化、美化與綠化,同時加強各類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對校園的生活區、辦公區、教育區與活動區的建筑,進行標新立異的設計。要讓教學區體現現更多的人文色彩,活動區具有為師生的活動提供便捷條件的特點。寬松與良好的人才培育氛圍的營造,不僅需要以德高望眾的校長為主要領導的管理層,更要有一支具有學術專長與學術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層次。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打造校園的教育教學環境。
關于人文關懷的氛圍培育,需要高校領導及廣大教職員工齊心協力,共同出謀劃策。應該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發展了空前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社會環境的變化,進而使高校的育人環境因而受到一定的影響。如何凈化校園環境,使之向著有利于新時期人才培育的方向邁進,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要在高等學校內部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無論哪一個層次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將優良的環境氛圍的打造當成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廣大師生員工要立足各自的崗位實際,把優良的環境氛圍,尤其是人文關懷氛圍的營建當成本崗位的分內工作,不計代價、不計得失,努力探索,深入研究。endprint
(二)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
圍繞著促進學生發展與對學生個性的尊重,以更加真誠、寬容與尊重的態度和學生交流。以此增進相互間的情感,強化思想教育的人性色彩與個性特點,通過循循善誘、由此及彼的思想交流,實現以真情感動對方,以道理說服學生,于交流于進行教育,于共鳴中提升情操。實施人文關懷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完成對自身的主體與周圍的環境的自我調整和控制,達到對權利的自主選擇與利用之目的,實現功能的自我完善。
以人為本的本質在于處處、時時體現出對人性的關懷,而不是對人性進行打壓。高校的思想教育就必須以此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在方式方法的創新上一定要體現出這種新型的理念。要讓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的理念,自覺地融入每位教師的心靈深處,并且具體地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特別是要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當中。據此,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使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地助力于新時期的人才培養。
高校的學生來自于社會的各領域、各個地區,這些領域與地區的環境并不相同,有時相關還比較懸殊,因而使他們在多年以來受環境的影響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性格特點。為此,作為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把握住學生身上所體現出的這種差異與不同,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
(三)健全實施人文關懷的保障機制
在進行交流時,輔導員及任課老師必須緊密結合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與自身成長的需要,對其在情感、價值、信念與理想等價值取向給予充分關注。要對學生中所存在的個性差異保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學生中出現的不同聲音不可簡單視為不和諧,更不能因此而進行打壓。要找出問題的癥結,追根究底地進行探尋其中的原因。
要對學生自由的、開放的表述自己的思想、觀點與見解持包容態度,對學生的意見予以足夠的尊重。通過民主討論、平等交流,對學生的自我服務、自我制約、自我教育與管理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通過這種春風化雨般的思想教育,讓學生由被教育的對象變為自我教育的主體。
人文關懷作為一種理念,如果要想真正長久地堅持下去,一定離不開制度的保證。為此作為高等學校,必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來保證人文關懷的長久實施。要通過制度的建立確保高校的人文關懷不因學校的領導者改變而改變。而且,不僅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本身需要為制度的建立提出屬于自己獨創的意見和建議,更要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去身體力行地貫徹執行。同時,也要積極短發揮高校學生在制度建設過程中的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作用,讓他們代表全體這生為制度的建立提出屬于學生自身的建議。這一過程本身,便是人關懷的一種有效體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