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郭灼+戴文浪
摘 要: 本文基于華南農業大學生的特點,分析通過調查問卷分析影響創新創業能力的因素,提出建議:一是以校企協同為契機,促進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相融合;二是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三是以品牌活動為感召,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四是以學院大力支持為基礎,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關鍵詞: 創新創業能力 培養路徑 政策建議
為進一步貫徹中央供給側改革相關措施,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將創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已成為判斷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擴招帶來數量的膨脹,教育資源出現超負荷現象,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高校存在過于強調規范化教育而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特色發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理論化體系建設不完善、培養實踐載體缺乏針對性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強,是高校面臨的難題,也是本課題研究所關注的問題。
一、相關概念
現代創新理論(張文新,2004)認為:“創新是指人的思維活動具有創造性、實踐活動也具有創造性、表現出不同于別人或超越自我的獨特方法和途徑;創新既是一個發明與發現的過程,更是一個改進和再創造的過程。”現代創業理論(李祖超,2011)認為:“創業是指某個人發現某種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某種技術,利用或借用相應的平臺或載體,將其發現的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的技術,以一定的方式,轉化、創造成更多的財富、價值,并實現某種追求或目標的過程。”文志全(2005)認為:“大學生受外在環境和自我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主動性、協作性、發展性、實踐性的特點。”對于大學生而言,結合其身份的特點,筆者認為創新能力要關注對他們創新創業思維、創新人格、思想品德(清晰的愿景)、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其具備進行創新創業所需的知識積累、思維能力、專業技能和品格特征,使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精神,對新事物有強烈愿望及具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問卷調查結果
通過對我校不同學院專業學生發放問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調查問卷,發放問卷份400,有效問卷份397,問卷有效率為99.25%,統計分析當前大學生關注影響其創新創業能力的因素為:因子1創新人格:選擇“我認為評估創新創業環境很重要”的占43.5%;選擇“我認為項目富有挑戰性活動很重要”的占31.76%;選擇“我認為獨立自主權很重要”的占19.01%;選擇“我認為富有挑戰性、創新性的活動很重要”占5.73%。因子2創新技能:選擇“有利于個人學習生活”的占25.38%;選擇“解決問題多途徑解決它”的占74.62%;因子3創新動機:選擇“我傾向于在團隊里發表個人見解”的占46.21%;選擇“我傾向于對無創意的安排提出質疑”的占27.76%;“我更愿意嘗試別人從事過的活動”的占26.03%。
三.我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有待于健全。
雖然開設了職業規劃類教育課程,但目前尚未形成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一是主動性不夠。部分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處于被動、不規范的發展狀態,很多時候跟著上級指示走,缺乏主動性。二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單一、有效性不強。我校只開設了一兩門就業創業指導之類的課程,而且沒有開設符合各個專業特點的旨在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課程,已有的課程體系滿足不了大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知識結構的要求。
2.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我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很薄弱,創新創業教育的任課教師都是從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學生處、經管院、創新創業學院等部門中的行政人員或專業教師轉移而來的。某些教師缺乏專業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而且有創業實戰經驗,他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某些教師只是為了完成學校交代的任務。雖然通過師資培訓課可拓實教師的創新創業知識理論基礎,但因為缺乏真實的創業經歷,授課內容未免有些空洞。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
3.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不足。
雖然目前很多學院有自己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室,但是部分創業沙龍討論場地難以保障,很多理工科學院難以對學生開放實驗室,這樣不能保證學生及時在實踐鍛煉中鞏固所學理論知識,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有很多創業大賽只有成績不錯的尖子生踴躍參與,其他學生就少了這種實踐鍛煉的機會,創新創業教育覆蓋范圍小,不利于整體創新創業教育順利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在很多學院得到長足的發展,但是尚有部分流于形式,高校還是強調校內學習的重要性,供學生出去實習實訓的時間和機會都很少,難以保障學生在實踐萌發創業靈感。
4.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雖然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但就目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現狀和實際成效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還不夠完善。一是主動性不夠。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處于被動、不規范的發展狀態。二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數量少、針對性不強。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只開設一兩口就業創業指導之類的課程,而且沒有開設符合理工專業特點的旨在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課程,已有的課程體系滿足不了理工科大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知識結構的要求。
5.創業項目指導力度不夠。
某些學生好的創業靈感和想法,在具體落地的時候往往由缺乏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經驗的人指導,成功概率不高。
6.創業支持力度不夠。
雖然當前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創業創新工作,在經費上應給予支持,但是該經費支持杯水車薪,難以有效覆蓋支持學生初創階段的資金融通需求,而且在工商和稅務指導方面缺乏有效擔保管理,使得學生創業項目難以落地。企業在與學生洽談創業成果轉化的時候缺乏有效的法務專家指導,使得知識產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endprint
四、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
1.以校企協同為契機,促進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相融合。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學識不斷發展的階段,在外界環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們表現出主動性、實踐性、協作性、發展性的特點。即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實訓體系建設,多元構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重視支撐體系建設,激勵引導學生邁好創業第一步;加強教學體系建設,挖掘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使其具備豐富廣博的基礎知識和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
2.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理工科類競賽,培養學生通過打牢扎實的專業基礎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題設計與研究;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積極參加知識競賽活動等各級各類活動與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3.以品牌活動為感召,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學校在通過鼓勵舉辦“IT文化節”等科技競賽,通過設立科技創新競賽專項基金,把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實踐結合作為對學生綜合培養依據等方式,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肯定與獎勵,調動學生參與活動、實踐、科研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
4.以學院大力支持為基礎,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學院鼓勵教師多加入學生自發組織的創新團隊,在實踐活動中應鼓勵學生有批判質疑精神;創造寬松的環境;注重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意識;在實踐活動中要與學生經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增強自信,發揮創造性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精神,對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有強烈愿望及能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文新.谷傳華著創造力發展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8-53.
[2]辛雅麗.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42-55.
[3]文志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管理改革——以挑戰杯為個案的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5:22-26.
[4]曹穎穎.大學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5]沙洪成.構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04(8):76-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