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璐琳+謝夢璐
【摘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使得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使得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而反全球化運動的浪潮又一次襲來,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將對于經濟全球化與反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中的給予與挑戰,提出堅定地進行“二次開放”、創造國內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大力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各項制度等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反全球化運動 二次開放 創新意識
一、引言
隨著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了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更加深入地融合于世界經濟之中,為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但同時也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日益激化,國內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面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也應將制定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推動經濟的深化改革與穩健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最早提出“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是在1985年由特·萊維提出,各個國際組織也相繼提出了“經濟全球化”的定義,但至今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經濟全球化,其實就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與其稱是一種當代世界經濟的現象,不如說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過程的一種具體表現,即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過程,帶有時間性的實質意義。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了解經濟全球化:第一,隨著國際貿易越來越頻繁,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相互依賴程度也日益提高;第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各個經濟貿易組織的相繼建立,使各國的經濟規則不斷趨于一致;第三,各種多邊貿易組織或區域組織的制度愈加完善,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國際經濟的協調機制強化。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了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里程碑。入世15年以來,中國一直嚴格地按照加入協定書的各項條款,認真地履行承諾,大力推進全國外貿政策統一透明,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進一步開放市場,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建立起符合世貿組織所倡導的非歧視、透明度、公平競爭等基本原則和世貿規則的對外經貿管理體制。在我國貿易規模持續擴大的過程中,大量的外國企業與資本流入中國,在為我國企業的發展和資金的流轉帶來了新的活力的同時,外企的入駐也使得國內企業面對著更大的競爭壓力。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主動參與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經濟全球化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經濟全球化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以及開放的市場條件;第二,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充分利用國外資金和資源創造了條件;第三,經濟全球化為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契機;第四,經濟全球化為我國縮小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出現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世界性問題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日益突顯出來,由此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反全球化現象。反全球化的思潮最早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冷戰結束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其弊端與矛盾逐漸增加和顯現出來,對由此產生的全球性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勞工問題等的不滿情緒開始擴散并激烈化,致使了反全球化運動的全面爆發。
2016年,英國在全民公投中以51.9%的比率選擇脫離歐盟;2017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提倡“美國優先”戰略,簽署首個總統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即TPP協定),由此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經濟全球化的逆潮。美國、歐洲等部分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反全球化浪潮也越來越激烈。反全球化運動作為全球化進程中客觀存在一種現象,有著其產生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歷史根源。反全球化運動產生的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通過經濟全球化進程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蔓延和發展使反全球化運動的根本原因。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當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擴散的同時,其最根本矛盾和弊端也擴展到了世界經濟之中。在世界市場份額的競爭中發達國家憑借著其強大的競爭力,利用甚至是壓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以達到創造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2)當今世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構成了反全球化運動產生的直接原因。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同時也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但在國際組織中發達國家依舊掌控著世界經濟貿易規則制度的制定權。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成為了目前最大的經濟受益者,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發展也因此受到了阻礙。
(3)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加劇促進了反全球化運動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在為世界市場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挑戰。在不合理、發展不完善的國際經濟秩序下,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紛紛抬頭,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均衡發展,進而導致了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使得社會中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由此促進了反全球化運動的發展。
四、中國的應對政策
2016年,國際上掀起了一陣逆全球化的浪潮,每個國家都站在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選擇。逆全球化的實質是一種倒退,根本不能夠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反而會導致國際關系的緊張破裂,會給本就不穩定的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更多的不安因素。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面臨著內部結構調整改革和外來企業商品競爭的雙重挑戰,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堅定地進行“二次開放”,即以促進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為導向、以實施自由貿易為主線、以推進“一帶一路”為支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務實行動。“二次開放”體現在更大范圍的開放,要一次形成推動國內經濟轉型改革的動力,以開放來倒逼改革。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變局下,“一帶一路”無疑是連接亞洲與歐洲、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最佳選擇。“一帶一路”的發展,不僅可以表現出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快改善沿線地區的綜合發展環境、提升綜合發展能力,真正形成一種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機制。
(2)利用好熟悉國內市場的優勢,創造國內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相對于國外企業,國內企業在了解國內市場的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外企業想要融入中國市場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國內企業可以根據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生產商品以競爭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我國企業應該提高對品牌建設重要性的認知,以高質量的產品創立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加大品牌效應,提高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
(3)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同時強化創新意識,研發核心技術。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引進學習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管理方式以及人才等,減少探索時間,優化企業的組織管理結構。同時也要意識到,后發優勢的發揮并不能使我國的企業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加強創新、研發新技術,才能使我國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我國的企業只有擺脫了對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依賴,利用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自身的核心技術,才能夠在與外來企業的競爭中更勝一籌
(4)大力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各項制度,為經濟的深化改革和“二次開放”創立良好的環境。制度,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順利運轉的基石。在面臨經濟全球化大變局所帶來的挑戰時,一方面我們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各種途徑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進行各項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努力制定并完善符合世貿組織規則與我國實情相結合的國際經濟貿易的相關法律政策和規定。
參考文獻:
[1]撒連森.淺談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的戰略選擇[J].科技信息,2007,(2):98
[2]司晉麗.經濟全球化大變局下中國的戰略選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訪談[N].人民政協報,2017,(6).
[3]董巖.經濟全球化基本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4]王清洪.中國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浪潮[J].經濟師,2007,(8).
[5]宋冬凌.中國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J].企業活力—經營謀略,20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