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革新,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使得新媒體的發展也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由于新媒體轉播以及更新的快速,其所需要花費的成本較低,具有較強的相互作用性,而且使用方便。所以,學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時,根據以往所使用的教學經驗,使學生在明確自身所學知識點的前提下,可以對其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從而完成教學。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
新媒體指基于新興科技技術之下從中形成的一種媒體,例如日常生活中辦公時使用的電腦,手機等通訊工具一樣,能夠在網絡中實現傳播。現階段,新媒體廣泛運用于高校學生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之中,基于新媒體技術所創建的虛擬空間,學生可以在這一虛擬環境中獲取有關知識,并在其中參加豐富多樣的社會交際活動。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狀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洞察能力,往往會密切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社會的發展情況。然而大學生各自所處的家庭以及環境,實際的經濟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各自從中受到的影響不盡相同。因此,每一名大學生所擁有的生活閱歷也有所差別,這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會存在差異。處于一個新的社會環境中,即新媒體環境下,如果老師仍然選擇原先所使用的教學模式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僅通過教科書并不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更不可能要求學生能夠幫助老師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此,基于目前所處的新媒體時代,學校需要在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下功夫,使其具有創新性,富有生動性。基于此,學生能夠在學習方面提高主動性,從而取得教學成果。
二、新媒體時代多種教學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當代教育學者表示,教學應該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合理的教學方式對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師的教學有較大的幫助。當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日益迅速,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需要進行相應地轉變。這是由于老師在課堂中充當了講授者的角色,并未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這使得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降低,最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無法達到。新媒體的時代下,需要好好地使用新媒體,使用新媒體技術建立科學的教學方式,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政治思想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一)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要適合學生。
教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在上課之前除了要做好備課之外,在下課之后能夠清楚學生的思想,可以使用微信、QQ以及微信等新媒體。這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夠廣泛地了解熱門的網絡信息,通過這一方式,促進其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升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解決學生的疑惑。所以,高校的老師可以通過與自身教授的班級創建QQ群或建立微信群的方式,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基于此,老師能夠通過這一平臺將社會熱點新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聯系起來,促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所提升。通過這一方式,使學生對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能夠得到提高,這對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課程以及獲得好的教學成果有極大的幫助。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更要適應于相應的教學目的。
因為教學方法最終會使用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使教學成果能夠圓滿完成。無論是使用哪一種教學方式,都應該將教育擺在首要位置,不應該偏離其的實際目的。現階段,社會所處的環境具有多元化的性質,這使得大部分的學生并未對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抱有較大的興趣。基于此,學校需要聯系實際教學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學方式,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1)要求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先進行思考,將原先傳統的點名回答問題的方式調整為小組討論,在學生之間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的學習氛圍有所改善。
(2)舉辦班級主題演講或者答辯,教師首先選擇某一熱點問題,并布置與之相關的任務,學生可以通過制作PPT的方式進行演講,組織演講后可以開展與之相關的答辯。通過這一方式,使學生能夠主動發表自身的觀點和看法,隨后再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處理問題,在學生討論期間,教師需要發現學生的錯誤,采用合理的方式,使其糾正觀點。基于此,學生的學習能力會有所提升。
(3)在組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聯系的方式,即學生可以通過有關的社會調研從而對其中存在著的問題進行相應地研究,這一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問題有更加深入地理解,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和獲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成果。
三、小結
基于現階段所處的新媒體環境,文章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地探討,主要是針對目前所處的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施行的情況,根據學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開展相關研究,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方案,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時的樂趣得到提高,使教學方法更適用于學生的學習,從而取得教學成果。然而,個人所學知識以及閱歷仍然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尚未對其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于通過此篇文章引起更多的學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息化的含義、特征、路徑[J]. 王存喜,戴鋼書.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3)
[2]“互聯網+”時代增強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動力[J]. 楊麗娥.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7(03)
[3]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基地教學的思考[J]. 蔣曦. 新余學院學報. 2017(03)
作者簡介:
李儂,男(1981-09)民族:漢,籍貫:湖北省荊州市,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高等教育考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