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娥
摘 要 初中語文小說的教學是初中階段文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好的切入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課堂有了主動學習的機會,同時又可兼備知識性,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一個好的切入點,必須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好的切入點讓課堂充滿活力。
關鍵詞 切入點 興趣 主動學習 深度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入選初中的教材的20多篇小說都是名篇,而且從初一到初三,小說的編目是逐年增加,選文兼備了人文性和趣味性。在名著導讀中,教材的編者向推薦了12部估計中外的名著,并做了相關的閱讀指導。在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還安排了小說的綜合性學習《走進小說天地》,目的在于讓初中學生對小說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特別注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初中學生的小說鑒賞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能了解小說這種文學樣式。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夠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由此可見,初中語文小說的教學是初中階段文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說課堂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
雖然小說是受學生歡迎的文學樣式,但是我們的小說課堂卻不一定讓學生喜歡。廣東省教研院馮善亮在2014年第6期《課程教學研究》發表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常規的語文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學方法還是講授法和問答法”,“一線教師普遍能夠接受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不由自主地回到以講為主的傳統套路中”。實際情況就是,大多數語文教師,每一篇小說都從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入手,展開面面俱到的分析,與考試有關的就講,與考試無關的不講。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沒有主動學習,就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解,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閱讀認知。這種教學設計讓學生感到機械乏味,不利于提高閱讀能力。
浙江師范大學的碩士生金新宇《點燃情感火花,叩響心靈之門——試論小說課堂教學切入點的選擇》,從“切入點”研究高中小說教學。其實,初中的小說的課堂教學也需要一個切入點。找準切入點,讓小說課堂充滿活力。
那么,小說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是什么?所謂“切入點”,也就是突破口,是教材與教學實踐的結合點,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實現教學的目的。切入點的存在可以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條主線貫穿始終,不但教學思路明晰,而且學生也可以在老師引領下,發揮主體作用,有所感悟,有所體味,促使閱讀達到預期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個好的切入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課堂有了主動學習的機會,同時又可兼備知識性,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在《孤獨之旅》一課,三千五百多字的自讀課文,教學課時只有一課時的時間。在短短的一課時里引導學生讀懂這篇小說,并且可以收獲一定的閱讀知識,那就必須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來分析課文。首先我用“孤獨”一詞的含義導入新課,杜小康很孤獨,話也說得少,讓學生們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杜小康說的四句話,并用自己的話描述杜小康當時說這些話的心情。然后,學生看完課文找出了杜小康說的四句話,“(1)(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2)(哇哇大哭)我要回家……(3)還是分頭去找吧。(4)(大叫)蛋!爸!鴨蛋!鴨下蛋了!”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每學生在小組內說說杜小康的心理,并模仿杜小康的語氣說同樣的話。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熱情就這樣被點燃。這就是切入點的神奇作用!分析杜小康的語言,揣摩杜小康的心理活動,走進杜小康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分析杜小康的形象。分析杜小康說的四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并不簡單,因為這個要求不僅讓學生有了自己閱讀課文的機會從而找出杜小康說的四句話,而且還讓學生透過了人物的語言進一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既是閱讀的技巧,也是提高應試能力必不可少的知識。最后,圍繞著杜小康的四句話,我把問題拋給學生“杜小康是在什么情景下說的話?”要求學生細讀文章的細讀36-42段,走近小康放鴨的環境,近距離感受小康的成長。設計這個問題,目的在于感受環境描寫的精美語言,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當學生表演朗讀時,那種把自己當做主人公杜小康的語氣,讓我明白,學生們讀懂了杜小康的成長路上經歷的孤獨,讀懂杜小康成長路上的堅強!他們不僅學到我這個語文老師講的知識,還有而且形成了他們對成長這個話題的獨到認識。
切入點的選擇要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還要符合閱讀的習慣,思維習慣,同時要注意問題設置的梯度。
一個好的切入點,必須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如果一個切入點只是“切”而不“入”,那就不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旨。例如《孔乙己》一文,我把過渡段“孔乙已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作為文章的切入點。表層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讀文本,找出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深層的分析就是分析小說中的笑聲。一開始學生可能會饒有興趣地找出課文里那些表面看起來讓人發笑的情節,對孔乙己的人物、情節有個初步的了解。隨著老師的深入的分析。學生就會漸漸體會到: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幫的勞苦大眾,按理說應對孔乙己同情。但是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同處于社會底層,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與幫助,相反只知哄笑取樂,用哄笑來寫孔乙己的悲劇,更使人感到封建社會的黑暗、悲涼,更沉重地鞭撻了罪惡的封建制度。表明孔乙己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悲劇更是是社會悲劇。由此看來,這個切入點就是有深度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體會作者的情感。
一個好的小說切入點,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讓老師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愉快。那么,應該怎么樣確定一篇小說的切入點呢?就初中的小說來說,以下幾個方法是值得推薦的。(1)從文眼入手,抓住關鍵詞,牽一發而動全身,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全篇。如《孤獨之旅》,從文眼“孤獨”入手,孤獨有時就是無話可說,而杜小康僅有的四句話,就成了分析的切入點。(2)從文章線索入手,緊扣線索來設置問題。如《羚羊木雕》。(3)從學生最感興趣的章節入手,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以最大化的激發學生的興趣。避免一般的小說課堂教學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模式展開。如《智取生辰綱》。僅僅抓住下蒙汗藥這個情節,也可以成為一個切入點。(4)從文章中的矛盾處入手,設置切入點。例如《孔乙己》結尾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在這句話中,“大約”和“的確”兩個詞從字面上看是矛盾的,這就給孔乙己的結局留下空白。教師可以圍繞這個空白設置問題:孔乙己真的死了嗎?如果認為沒有死,從文中找出證據;如果死了,也從文中找出證據。以此來分析孔乙己生活處境和性格,從而把握人物形象。(5)從文章的懸念或者關鍵性過渡句段來設計教學切入點,實際上也就是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走進教學,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6)從小說中的表現手法入手,如《范進中舉》一文的對比手法就是分析的角度。范進中舉前后每一個身上都了鮮明的變化。這種變化就可以貫穿全篇了。又如把《變色龍》一文中的夸張手法作為分析的切入點,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作者辛辣的諷刺。(7)從相關的作家、作品切入。如《爸爸的花兒落了》,用林海音的對比照片和汪靜之的詩激起學生心底的柔情,點燃了求知火花。
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的方法絕不僅限于以上幾種。但是不管用什么辦法,在備課時要致力于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讓小說課堂充滿活力,讓小說課堂也成為學生喜愛而又期待課堂。這樣才能優化閱讀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 余映潮.這樣教語文創新教學設計40篇[J].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 馮善亮.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狀況調查報告課程教學研究[J].廣東教育出版社,20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