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
摘 要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千層之臺,始之壘土”,小學階段是孩子們學習生活的基礎,如果能讓孩子們在學習伊始就能積累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有幫助,而且能受益終身。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方法 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一年級的學生是一塊璞玉,未經雕琢,對老師很信任。對第一位小學老師的教學方法應該印象深刻。今年有幸教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基本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取方法為主要的教學手段。我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魚只能解一時之需,“漁”卻能讓人受益終身。下面就平時在教學實踐的點滴做些描述。
1 培養主動探究興趣:學會學習策略實施之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枯燥無味,盡是些數據,數學語言既嚴謹邏輯性又強,抽象的文字也只作簡單的描述,一年級的學生不易理解,呈現給學生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索然無味,不像語文那樣豐富多彩。基于這點,教學過程中,盡量拉近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距離,讓學生覺得“原來數學還可以這樣學”。這樣,學生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熱情就會被充分激發出來,這是引導學生學習策略實施的基礎。在教學“找規律”時,讓學生在“唱念”中找出規律,例如“□○□△”依次出現3組,讓學生快速呼出這些圖形的名稱,這樣節律性很強。就戲說:“哇,現在我們把數學讀成音樂啦!”孩子們就興奮起來了。再一題“1、3、5、1、3、5……”讓學生讀出來后,再故意把題目讀成“哆咪嗦、哆咪嗦”,全場竟沸騰了,課堂氣氛充分地調動起來;這時趁熱打鐵再問:“你們有什么發現?”當學生能說出重復部分的時候就大功告成了——規律就是重復出現一組數據(或圖形)。再針對上面的兩道例題說明每組中的元素可能有不同個數,或2個或4個……這樣學生在圈畫的過程中就能按每組的個數去圈畫,把新知識遷移到數數中去解決,降低了新知識的難度。
在教學涂色、畫圖動手操作時,就戲說為數學變成美術課了,讀題目要求時,也可以說是學成語文科了,遇到具有生活常識內容時,可以說成是學成科學科,來引導學生增強學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它學科有著密切聯系,讓他們隨著揣著一顆“又要把數學學成哪一科”的好奇之心去學數學,這將事半功倍。
2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學會學習策略實施之關鍵
活到老,學到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生活的重要保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到“今后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和學了不會用的人。”剛接到這個班級時,我用了兩節課的時間,在講臺前做著各種動作,要求每個小孩“請你跟我這樣做”,而做一個動作換個地方,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告誡學生要“眼到、手到、心到”。教學過程中,盡量選擇風趣,淺顯易懂的語言來吸引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這樣,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得以有效形成,這是引導學生學習策略實施的關鍵所在。一年級下學期要求學生自主讀題,教學中總是做到讓學生自己閱讀題目,訓練他們去尋找重要信息,說這是“題目的眼睛”,并著重標出,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他們能在沒有別人指導的情況下獨立完成題目的解答,這很好地詮釋了葉圣陶老先生“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能教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 培養良好數學思維:學會學習策略實施之重點
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們的頭腦,使他們能想”。教育是要教給孩子掌握方法,要學會靠自己去完成學習任務,良好的教學思維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數學的嚴謹和超強邏輯性,就要求學生想學好數學必須勤于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方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不要天馬行空,但也應多方拓展。數學從生活中來,又為生活服務,當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當他們能用學過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尋求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我們老師就可長吁一口氣了。這樣,學生的良好的數學思維得以有效培養,這是引導學生學習策略實施的重點。
解答數學問題,都必須經歷讀題審題、分析數量關系,尋找適當的方法進行解答這三個過程,審題是關鍵,其中包含了通過觀察思考,篩選出可用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猜想、思考等手段,整合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這個過程是一個充滿考驗的艱辛過程,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做到,教師課堂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在教學“從25開始,寫出連續加5的7個數”這道題時,要求學生邊讀題邊思考:我們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題目里有哪些重要信息?在題目中圈畫出來,這們讓學生得出:(1)這道題要求寫7個數。(2)每個數都比前一個數多5。(3)從25寫起。如此引導學生梳理出解決這道題的思路。完成題目后總結:要很好地解決問題,必須認真審題,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要答題先審題”這一思維定勢,以后就會自然而然地沿著這一方向走下去。
總之,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魚”只助一時之需,救急燃眉,效果明顯,但作用短暫,“漁”卻能借一飯之需,使之終身受益。”意義深遠重大。教學中教給學生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任期在學習中摸爬滾打,哪怕磕個頭破血流,只為能讓他們在經歷過程中,鍛煉他們的獨立性和創造力,引導他們形成一套自己的,有效而可行的學習方法,這難道不是新形勢下每一位教師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嗎?
參考文獻
[1] 朱全明.談談如何提高數學探究教學的有效性[J].現代交際,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