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清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拉近數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诖?,文章通過具體論述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建設策略,讓數學知識連接生活,讓學生返璞歸真,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建設策略
一、對教學方法進行改變,設計生活情境
從當前數學課堂中可以看出,很多學生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對學習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致使數學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得到調動。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和更新,積極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敢自己單獨進行購物嗎?”學生:“敢!”接著教師再問:“那如果老師給你們132元錢,讓你們單獨去采購班會活動要用的小音箱,小音箱的價格為85元錢,你們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能!”教師再問:“那你們算一算要找回多少錢?當你們拿給售貨員100元的時候,你們的身上還剩了多少錢?售貨員又應該找給你多少錢呢?”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可以較快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從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
二、運用生活化語言教學,降低理解難度
數學教學的本質就是用數學的語言進行教學。利用生活化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更好地理解數學,這是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知識的傳授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加工和修飾數學語言,使其通俗易懂,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例如,在教學《簡易方程》一課時,教師可以用這樣的語言對問題進行描述:“奶奶家里養了一些小兔和小雞,可是奶奶的年齡大了,忘了她各養了幾只小兔和小雞,只記得一共有12個頭,30只腳,你們能幫奶奶算一算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就開始積極地思考,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的答案講出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對他們的解法進行點評,并將方程的知識點導入進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知識是服務于生活的,它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三、數學知識生活化實踐應用,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有效的學習不僅在于理解、吸收知識內容,更為重要的在于內化并應用知識內容?,F實生活作為數學知識學習的落腳點與源頭,通過生活實踐應用,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應用的具體方法,同時通過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知識印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在教學完成之后,把提前設計好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化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去進行探究,使得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例如,在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后設計一些測量作業,讓學生去測量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教師在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以后,可以安排學生分別測量自己桌面的長寬,并計算對應的面積。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進行實踐,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實踐能力,同時能夠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復習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內容,進一步加深知識的印象。
四、作業設計生活化,拓展學生數學素養
作業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因此,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要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便于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比如,在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教師可以以小故事的形式來布置家庭作業。對學生而言,作業不再是枯燥、無聊的事了。教師可將關于分數的作業設計為小故事:“小明有一塊餅,他將餅分給了三個好朋友,小李得到了1/3,小紅得到了2/6,小張得到了3/9,那么,小明自己還有多少餅呢?想一想,四人中誰的餅最多?”通過這樣的練習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從原來的怕做作業到積極完成作業,還能使其更好地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五、結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不僅僅是新課改后的一種創新教學方法,更是時代發展對數學教學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將數學生活化教學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相結合,運用各種生動形象、豐富有趣的生活化教學方式,讓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形象化。
參考文獻:
[1]江同生.例談小學數學圖形生活化教學策略實踐[J].數學大世界(上旬刊),2016(8):156-157.
[2]張曉東.貼近生活,突破傳統——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略談[J].新課程(上旬刊), 2017(2):46-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