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憲+王彩霞+裴麗莎
摘 要:中職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類教育中與社會生產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一個教育層次。本文從三大方面對中職班主任德育理念與有效教育策略進行探析,提出社會普遍對中職生還存在一定偏見,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樹立積極的德育理念,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開展學生的德育工作。教師的職業道德、責任意識、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成長發展空間。
關鍵詞:中職教育 德育理念 教育創新 教育策略
中職生的生源決定了中職教育的特殊性,同時也決定了中職班主任工作的復雜性和挑戰性。中職生作為企業生產力大軍,在生產崗位上一度占據一席之地,但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新技術的改造等,機器代人的思潮逐步走入到現實企業生產之中,這對中職生的就業是一個沖擊,同時對中職生的道德素養、技能水平等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對于中職生的教育,尤其是對于中職生的德育工作也需要持續作為研究的重點,進行加強和改進。對中職生的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單位就是班級,班級學生管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如何開展好學生管理工作,引導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作為直接教育者,所具有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尤為重要。
一、正視生源差距,重塑積極的德育理念
1.修正認知,對中職生的認識要“脫俗”
“脫俗”就是要脫離一貫對中職生的認識,用欣賞的眼光去關注他們。提到中職生時,總是覺得他們很叛逆、有惡習、愛打架、不好管等。而這樣的“帽子”扣在中職生的頭上,更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摘掉帽子給他們更多的尊重,才是開展德育的首要任務。明確一點“學習成績低,不代表素質低”,中職生是中考的落榜生,但不是人生的“落榜生”,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也是人生新的開始。他們可能一時不愿意讀書,但不代表他們不想追求新知。他們也有屬于自己的特長,動手能力也強,其實他們也還懷揣夢想,希望練就一身技能回報家庭。對中職生認識的“脫俗”就是要重新認識他們,就是要給學生人格的認同,發自內心地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教育他們。
2.主動施教,教師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
有的班主任經常講“如果我們班沒有這個學生,這個班會是個好班”?;蛘哒业綄W校職能部門請求“能不能把這個學生轉走,實在是沒法管”。聽到這些話,我想真正需要反思的應該是教師。學生是受教育者,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他們進行教育,進行雕琢。教育不是把所謂的好學生順利培養成才,而是正確規范和引導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作為班主任要正視學生的差異,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體現教師的能力,貴在“因材施教”。班主任應該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不一樣的教育策略,使學生能夠守住道德、規矩、法律的底線,逐步培養良好習慣,尤其是對于中職生,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因此,教師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但有選擇如何教的權利。
3.潛移默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
教師的責任在于言傳身教。對于受教育者而言,教師的思想、情緒、行為等都對學生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整天面對一位經常抱怨、批判的教師或者一位整天面無表情的教師,學生的思想里也將會變得有批判性、變得消極,學生也會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在這種負能量的影響下,學生又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師應該是充滿陽光、充滿正能量的。尤其是整天面對學生的班主任,即使心情不好,當面對學生,也應該是微笑的。教師要時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充滿陽光的心靈啟迪學生。
4.落地生根,由理論德育向行動德育轉變
當前各種德育模式充斥在校園,課堂上各項德育主題開展得有聲有色,甚至能評選出“優秀德育課堂”,可實際當中,學生的各種表現又讓我們慚愧。例如學生見面不打招呼、樓梯路面紙屑痰跡、食堂窗口擠成一鍋粥……因此,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課堂之后的表現才是檢驗“優秀德育課堂”的標準。班主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行為,要思考的是能不能真正把德育要求貫徹下去,將理論德育轉變為行動德育,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秉持積極的德育理念,實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1.俯下身來,教師要與學生“等高”
首先,教師要站在學生的思想高度分析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思想不同,認知是非的能力還不強,極易走錯方向。例如,學生談戀愛的現象,學生們受社會環境或影視劇等各方面影響,在不能意識到責任和義務的情況下,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戀愛觀,主要去模仿戀愛交流的方式、行為動作等。在所謂的戀愛過程中,學生不再專注學習,極易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滑,同時,也會造成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或者會引起校園打架事件等。如何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意識,保持良好的同學關系,班主任就需要俯下身來,盡可能與學生多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教師要用“逆推思維”,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就是“平視”學生。伴隨著學生成長,學生的思想開始獨立,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成熟,他們渴望得到認可,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賞識,每當自己取得好成績或者做一件好事,他們期許的更多的是認同,認同他的能力、認同他的思想,或許他們做的還有不足,這個時候老師需要做的就是用他們的標準首先去認同他們,循循善誘地鼓勵、激勵學生渴求進步的變化,在拉近與學生距離的同時,也能避免他們叛逆心理的產生。
2.追根溯源,搭建師生的通心橋
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學生是最好的教育。可是當班主任努力去關心、關愛學生的時候,班主任是否考慮過,學生能體會到對他們的關心嗎?能接受對您的愛嗎?曾有一個調查,問教師是否愛自己的學生,90%的教師都回答“愛學生”,而問到愛學生的教師所教的學生“老師是否愛你們”時,只有10%的人回答“愛!”可以看出,老師的愛沒有傳遞到學生,老師的愛沒有走進學生心靈。endprint
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呢?在教育的過程中,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班主任不能只講制度要求,而要深刻講明道理,追根溯源,了解學生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例如學生有情緒時,教師不只是去要求學生學會控制情緒,還要了解學生產生情緒的原因,幫助學生解決好產生情緒的根源,自然而然學生的情緒就能控制了。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要體察學生,真正從細微之處幫助學生,學生也就體會到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關愛。而這樣所建立起的師生之間的互信,更有助于今后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
3.善于觀察,學會尋找學生的閃光點
贊美是消除人際隔閡、拉近距離、增進感情的最有效方法。在教育過程中,贊美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去發現他自身存在的優勢。然后決定是私下對學生進行鼓勵,還是在集體場合對學生進行表揚。例如,筆者原先班內有一名學生,平時不愛學習,上課經常說話、接話茬。在一次進宿舍時,筆者發現他在認真地繪動漫畫,栩栩如生。經過詢問,知道他曾經學過繪畫,還獲得過一些獎項,便鼓勵他重新設計一下班里的板報,對教室環境進行設計修飾,在班會課上對他進行鼓勵表揚。一來二去,學生在課上的表現開始轉變,學習態度也逐步改變了。實際上,所謂的閃光點不一定是學生自身所具備的特長,或許只是一時的點滴表現或者一次小小的進步,例如主動做衛生、關心同學或沒有遲到等。教師要學會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使學生“順勢”成長。
再者,班主任要少讓同學們寫反思,多去找優點。為學生建立“優點檔案”,并保持所發現的每一個優點、每一點進步,如果沒有保持住,就臨時將這一點移除,當能夠繼續保持這一優點時,重新記入“優點檔案”。當優點找的足夠多時就覆蓋了缺點,學生在一個互相比優點的環境里成長肯定比在一個經常反思的環境中要有競爭力和積極性。
4.關注生活,好習慣才是真品質
教育學生不能只停留在說教,而忘了日常行為的點滴教育。學生把好的日常行為形成習慣,他們便是有教養或者說有素質的人。課堂上教師總在教育學生怎么做、如何做,但真正的教育來自于生活之中。例如學生上課經常遲到我們要抓住不放,直至學生養成不遲到的習慣;學生衣冠不整時教師要提醒:學生踏進草坪教師要制止……作為教育工作者,即使是不認識的學生也要制止。因此教育還要全員化,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任何一名學生。班主任在做到行為示范的同時,抓住每一個教育學生機會,使學生逐步養成習慣,并堅持好的習慣,這就是真正的教育。
5.順勢引導,班級獎勵多樣化、范圍廣
所謂“順勢引導”首先認同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并能夠結合學生的優勢,引導鼓勵學生發揮出不同的特長。對于中職生而言,優秀不能只憑成績優異,每個專業領域有一技之長都能獲得好的發展。作為教育,重要的是過程。在教育過程中,能夠增強中職生的自信心、“放大”學生的一技之長,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能夠發揮出自己的長處,對于學生本身而言就是成功的。教育學生一定不是讓學生成為全能冠軍,而是引導學生把他的優點發揮到極致,這就是培養人才。
班級獎勵的作用就是要引導被獎勵者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同時讓其他未被獎勵者向上、向善,向榜樣學習。對于學生而言,被獎勵者的自信心、自強心的加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消除學生的逆反情緒。但在班級管理中,要避免獎勵一兩位學生的現象,使得大部分學生認為獎勵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而喪失積極性,同時被表彰者也可能因拿獎勵拿到手軟而形成一種無所謂的心態。因此獎勵一定要范圍廣、多樣化,例如除了表揚學習成績好的,還有學習進步大的、保持全勤的、沒有遲到的、積極奉獻的、助人為樂的等等情況,都可以列為獎勵的項目。這樣讓更多的人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認同,從而激發其進步的積極性。
6.嚴中有愛,班級管理要“平”又要“情”
所謂“平”就是公平,對于每一名學生而言,他們都是公平的受教育者,如何做到對每一名學生公平呢?我們常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對于學生來講就是要嚴。所謂制度,都是道德和行為的規范,是底線。而如果沒有一個學生違反制度,也就沒有嚴不嚴一說。筆者曾經以調查的方式問學生“你們說我們學校管得嚴不嚴?”有少數學生說嚴。筆者覺得說管得嚴的學生,是被制度制約的人。其實對于班級管理,管理的就是這些少數學生。但在管理過程中,經常只管理和關注這些少數學生,就會使學生感覺到教育的不公平性。所謂的好學生會覺得教師不重視他們,而常被批評的學生覺得教師是針對他們。因此管理要一把尺,制度擺在首位,班主任要關注到每個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與此同時,班主任的管理要有“情”。所謂的“情”就是情理、情感。講制度是硬性規定,但如何將制度?就要求班主任會用道理來詮釋制度,要用情感化學生,實際上就是“交心”,增加感情來約束學生。我們現在也常說“嚴中有愛”,“愛”其實不僅是生活上的關心和幫助,而是在教育他們時依情據理,給予他們尊嚴,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教育的“以人為本”。
三、德育改革要“合適”學生,傳承是創新的前提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育的改革創新都要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師。教育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德育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環節,德育的成敗關系到學生成長的成敗。因此德育的有效性是檢驗德育的唯一途徑,以“合適”學生為原則,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
1.合適學生是德育改革的原則
學生不接受我們的教育,學生不能服從教師管理,這些問題在很大層面上反映出我們的德育內容沒有得到學生理解和認同,或者教育方法的錯位,說明所應用的教育方法就不合適學生,班主任需要針對學生情況在措施方法上做出改變或創新。德育的改革創新首先要明確主體,針對誰的改革?創新的意義是什么?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作為受教育者,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是針對受教育者的,創新也是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創新要適合學生。實際上只要達到教育目的,不一定是需要創新的教育,適合學生即可。
2.德育創新的前提是傳承
保證對學生管理的有效性,這是德育的底線,也是德育創新的前提,基本德育工作干不好,如何談創新?傳承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傳承教育方法。一些老班主任、優秀班主任在教育和管理學生的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一些好的經驗,不管是他本人還是新進入班主任行列的老師,都要傳承這些好的經驗。二是要傳承教育內容。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以來先輩們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傳統文化里面所蘊含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這其中包括孝道、禮儀等等,實際上都是很好的教育學生的材料,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性,但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它無時無刻影響、制約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班主任要繼續傳承和發揚好,對于教育的創新先不要講模式,重在教育效果,用事實說話。關鍵是不要讓教育變了味、走了樣,毀了學生。
3.教育內容改革要基于時代背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信息渠道的暢通,各種社會思潮無時無刻不圍繞在學生之中,而教育關鍵的一點就是教會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例如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各類電信詐騙,屢見不鮮地沖擊著校園,侵害著學生的利益,學校也在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當前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現在很多金融軟件或購物平臺都可以申請分期付、學生貸等,許多學生對此樂此不疲,購買很多東西,申請分期付、學生貸,而當所有的零花錢只夠或不夠還貸的時候,就會引起學生很多不當的行為,向同學借錢、向父母說謊要錢、甚至偷盜等。這個現象所引發的不是簡單的利益受損,而是沖擊著學生的道德,甚至是法律的底線。因此我們的教育也要跟上步伐,加強對學生指導教育,始終不放松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同時也呼吁有關職能部門能對金融市場加強監管和指導,有效防止學生(無經濟來源的人)過度參與消費、借貸等活動。因此教育不能停步,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要基于時代的背景,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郭穎.中職德育失效的拷問與應對[J].當代職業教育,2014(02).
[2]王學云.職校德育工作理念的新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4(9).
[3]羅國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