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雨
[摘 要]人才是21世紀各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校企合作中人才合作模式同樣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四川師范大學的蔣丹認為“校企合作是高校與企業為了更好地發揮二者的優勢而進行的互動過程”,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通過互享資源,發揮兩大參與者的優勢和潛能,促進高校和企業良好發展?;诖?,本文分析了校企人才輸送現狀,并基于現狀提出了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人才輸送;渠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132
[中圖分類號]G712.9;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4-0-02
1 校企人才輸送現狀
1.1 國家層面
校企合作是新時期的產物,我國校企合作的創新仍處于探索階段,再加上體制改革未完善,法律支持未健全,校企合作中兩方的定位與責任不明確。
綜合類高校學科廣泛,學術性較強、技能性較弱,因此,國家在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更傾向于學術型人才培養,高校校企合作中基于就業人才輸送的政策較少,但是,綜合類高校中,也有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如管理類、金融類等,這些學科的界定較為模糊,就業面廣卻不專,同時也是國家及高校就業政策的空白區,對高校校企合作建立的機制和激勵措施缺乏必要的規定,地方制度的制定層次不高,沒有成為高校與企業人才輸送的有力通道。
1.2 校方層面
校方作為校企合作中主體的一方,承載著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職能,是整個校企合作中強有力的主導者。而在人才培養與輸送方面,校方培養方式較為守舊,輸送渠道較為單一,對于學生而言,“獨木橋”萬人過,增加了學生的個人壓力。
從校方的角度出發,校企合作本應是一對多的模式進行,而具體落實后,校園中呈現“多個發聲窗口”的現象,都打著和某些企業合作的招牌,導致學生無法辨別真偽,原本的“一對多”模式變成了“多對多”模式,校方缺乏系統性管理,重視力度不足,同時也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1.3 企業層面
對于企業而言,利潤是企業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校企合作從短期來看,企業需要投入人力以及大量的資金,但將來輸入的人才可以給企業帶來無法預測的收益,這樣投資大于收益的情況,使企業對校企合作“望而卻步”。校企合作是需要雙方互惠互利的,但合作過程中,要么是企業投入少、校方投入多,要么是校方投入多、企業投入少,無法達到平衡點,從而無法實現利益最大化。
校企合作并不是企業招攬人才的唯一途徑,還有人才市場、各類招聘網站等,與之相比,人才種類來源更廣泛、成本低、成效高,而校企合作的成本過高,風險大。另外,企業在高校中培養人才,仍承擔著人才流失或時間成本的損失,高校學生在對普通企業了解不深入的情況下,很難將該企業作為自己就業的首選,因此,企業前期付出給個體的培養成本很難收回,造成損失。
1.4 個人層面
學生作為校方的主體,也作為校企合作的對象,是其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在大學四年期間,學生的心理波動大,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斷變化,游離在各種選擇之間。另外,受“考研熱”的影響,很多有能力的人才選擇考研,導致短期內人才流失,當其明確目標后,再進入校企合作渠道中,為時已晚。
學生對社會形勢了解甚少,同時校企雙方溝通渠道閉塞,導致高校的學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對自身的能力沒有一個明確認識,對自身定位過高,對薪資、待遇等硬性要求過高,出現“眼高手低”的狀況,這也是校方人才無法輸出,企業人才招攬不夠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創新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的建議
2.1 校方系統整合企業資源
校方公布信息是學生接受信息最官方也是最準確的來源,因此,校方應將企業信息及資源進行整合,便于學校統一管理,也有利于學生及時接收信息,于企業而言,校方統一管理,使所有企業處于同一水平線,各企業可以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競爭環境下,公平、公正地進行人才培養與輸送,同時不同企業涉及的領域也可以有所互補。建立專門的就業基地,將其與日常的校園生活相結合,人才來源面廣,對于在校生而言,是一個提前接觸社會生活的有力窗口;對于企業而言,和校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有益于高質量人才的招攬和企業知名度的提升。
2.2 進行制度化管理形成長效合作機制
人才來源不僅僅局限于畢業生,還包括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來源廣是合作的條件之一,合作層次深是決定雙方是否能進行長期穩定合作的重要原因。高校學生雖然培育成本高,短期內企業難以看到收益回報,但是與社會來源相比,高校學生未來為企業創造效益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企業應具有長遠的眼光,重視高校人才的培養,將高校人才培養作為企業培訓的一部分,與高校形成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對于企業而言,校企合作是“一對多”的模式,企業可以與多個高校合作,校方進行資源整合,有利于保證企業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中,而企業對高校合作實施制度化管理,也保證了高校間的公平,這是一個相互平等的合作關系。
2.3 合作育人
“教書育人”一直都是學校和教師的職責,而對于大學而言,所學知識相對靈活,多為專業方面的知識,但是由于教學內容的統一化與企業個性化的要求不符,人才進入企業后還要花時間進行企業文化的學習,或是不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受挫。企業與高校合作育人是創新合作模式之一,校方主要負責理論部分的學習,企業可以進行實踐和個性化課程的教學,雙管齊下,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3.1 校外導師制度
校外導師制度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合作方式之一。企業工作者走下崗位,走進校園,與專業對口的班級形成“一幫一”互助小組,學校里的導師負責學生的學術規劃,校外導師肩負著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未來道路選擇、企業形象代表等多重作用,同時,導師作為企業的“活名片”,可以全方位地傳遞給學生企業文化,也可以優先進行人才的選擇。endprint
2.3.2 設立專項獎學金
獎學金在高校屬于一種很普遍的獎勵措施,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獎學金評定標準,一般的獎學金旨在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而在校企人才合作中,獎學金也是對人才的肯定,企業通過專項獎學金可了解該校同類人才的情況,并且能得到人才的一手資料,與競爭者相比,形成了強有力的優勢。另外,企業出資設立獎學金,由校方獎勵學生,也能加強校企合作的穩定度,形成良好、和諧的合作關系。
2.3.3 企業提供實習機會
實習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最有效途徑,實習對于企業來說也是最節省成本的一種。雙方可運用1~2個月的時間給學生提供一個實習的機會,雖然短時間內實習者的能力無法完全考察,但在短時間內可以體現實習者是否能融入企業。相對于面試招聘,實習生雖然時間成本較高,但能全方位考察人才與企業的契合度,當然實習機會有限,這建立在企業認準人才后的考察。對于校方而言,企業為校方提供實習機會,不僅降低了自身未來用人的風險,更替合作者減輕了負擔。
2.3.4 建立俱樂部
建立俱樂部是目前校企合作的創新方式之一,它是企業融入高校的窗口,也是高校聯系企業的重要紐帶,在校企人才合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內,俱樂部同其他社團一樣,可以舉辦各類活動,豐富校園生活,同時俱樂部背后的企業也在活動中發掘人才,提升俱樂部成員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校方、俱樂部、企業之間,像一個巨大的循環輪,俱樂部對于企業而言,除了是企業對校方宣傳的工具外,還是一個巨大的自用“人才池”。俱樂部中,有通過比賽進入的專項人才,也有對企業熱愛并認同的普通學生,還有具有管理能力的管理者,這些人才對企業而言都是可以納入企業的。在高校人才分散且廣闊的情況下,企業通過俱樂部可以準確、精細地納入企業需要的人才,節省了企業人員選擇人才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
2.3.5 設立模擬類比賽
校園是一個微觀版的社會,學生的大部分精力會放在校園里,如何使學生未來能夠有效適應社會生活,模擬類比賽就是方法之一。通過一次的面試就進行人才選擇,這是對HR的考驗,也是對臨場發揮較差人才的不公,模擬面試可以使學生不論年級,提前感受到面試的環節,也有利于個人未來目標的選擇,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在未知領域的潛在能力;對于企業而言,可以看到不同年級人才的狀態,和某個潛力股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盡早進行人才招攬;對校方而言,模擬社會可能是高校教育無法達到的實踐,而企業可以通過俱樂部進行模擬類的比賽,既豐富了校園活動的種類,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率。
主要參考文獻
[1]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張志剛,任翔.關于高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