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為了豐富小學生的知識面,目前很多學校組織老師通過觀摩其他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對于課堂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進行效仿學習,開始嘗試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這一變化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經過教學改革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沒有顯著提高,如何能在有限的課堂上提高教學效率,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對于小學語文老師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闡述一點見解,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了一定的討論,并提出一些相關的想法,希望能給廣大的小學語文老師一點啟示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目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一)教學形式普遍單一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學生思想品德、文化素養等方面都能得以體現,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語文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的是老師講述、學生接受知識這樣一種模式,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并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學生也不能有效地將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反饋給老師,這樣不利于教學良好、高效地進行。
(二)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
傳統教學僅局限在課本的內容,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拓展課外知識,針對課外閱讀也得不到有效的幫助。而小學語文是為中學語文學習打基礎,小學語文素養也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由于課時限制,學生從課堂上獲取的知識量是有限的,知識來源于課堂、社會和自然,如果只局限于教材,就會變成井底之蛙,所學有限。小學語文的課程標準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能力,多讀、多思、多寫之外,還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這就需要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書籍,豐富他們的知識面。
(三)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
小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性,不同的學生接受知識的快慢、難易程度不同,教師應當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而且,教師應該將題型進行分類,對每一類相似題型給出大致的思考方向,不能只注重教學成績而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一)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和諧的重要前提,教師應該和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關系。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做到幽默風趣、平易近人,對于學生的各種問題,應不厭其煩地對其進行講解。課余時間老師也可以參與學生的娛樂活動,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友誼。比如在講解古詩《贈汪倫》時,新課伊始,教師先簡單介紹古詩的由來,再以提問的方式問學生:“李白為什么要給汪倫寫這首詩呢?”以此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講解背景:“汪倫仰慕李白,想邀請李白來做客,就給李白寫了封信,夸大了當地的美景,只為吸引李白來這里。后來,李白來了之后沒有看到美景,卻與汪倫一見如故,臨別時寫了《贈汪倫》這首詩”。這樣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不僅讓學生輕松理解了詩詞背景,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豐富課堂內容,積極開展各類教學活動
在課堂上不僅要學習課本所要求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延伸到課堂之外,多給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活學活用。在講述內容時可以采用教具、PPT、視頻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意識到小學語文知識不是僅僅局限在課本上,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情境,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從中找到熟悉感,進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以便更好地讓學生融入課堂。
(三)成立學習討論小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在課堂上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學習,然后指定一名小組代表來發表小組意見,其他成員補充,這樣有利于集思廣益,合作學習。另外,彼此之間可以互相交流所閱讀的書籍,分享讀后感,共同進步。也可以舉辦辯論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讓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激發自己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或者通過表演話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深化對文章中人物性格的理解,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的看法。
(四)聯系生活實際,引入課題
在講解《充氣雨衣》這一節課時,老師首先問學生:“同學們,在下雨天大家會打傘或者穿雨衣去上班或者上學,咱們班上有同學是穿雨衣的嗎?誰能說說打傘和穿雨衣各有什么利弊嗎?” “我們有什么辦法來改進一下,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們一起來學習16課《充氣雨衣》”。通過這樣的導入新課的方式,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多利用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對問題產生好奇心,進而產生求知欲。
參考文獻:
[1]陳志云.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2(22):58-59.
[2]劉培.關注學生,實現高效課堂: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0(31).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