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小陽
摘要:根據國家的學生資助工作要求,從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問題出發,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的包括獎、助、貸、補、勤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有效緩解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解除貧困生的后顧之憂,幫助貧困生樹立起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的觀念,幫助學生丟掉貧困帶來的思想包袱,注重心理疏導,使學生切身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心、學校和社會的關愛,愉快學習、幸福生活、全面發展。
關鍵詞:資助工作;面臨問題;解決對策
一、學院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資助工作流程過于生硬
在學生資助工作過程中,存在時間緊,任務重,缺乏對于學生思想、情感的考慮,主要是采取學校布置任務,學院負責分配任務,統計人數、報數據、做材料、審核材料等。有部分輔導員反映大一新生存在對于這種資助不解,有些經濟困難學生甚至自身不能正確看待貧困問題,把貧困看作一種恥辱,不愿被他人知道。而資助工作在滿足了學生的物質方面需求之外,沒有真正考慮到對于學生內心感受的關注,無法達到情感方面的支持,也無法形成這種情感上的共鳴。這種硬性的指標性工作,必然產生“施恩”“受恩”的心態。
(二)貧困生學生等級認定問題
公平性問題一直是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影響因素,無論是從低保的申請,還是高校的學生資助,也存在這樣的弄虛作假現象,有些家庭利用自己的關系網絡,將學生資助申請中的所需材料準備齊全,這一方面加重了學生資助審核人員的鑒定困難,另一方面也違背了當下國家在保障困難家庭子女能夠完成學業和教育公平的理念。
(三)資助效果差,學生主體責任、誠信缺失
近年來,在辦理助學貸款等資助過程中,銀行對于學生貸款普遍產生積極性不高的狀況,尤其是當學生畢業以后,屢屢發生違約情況,高校和銀行等金融機構也一直通過人防、物防的方式來減少違約情況,如高校會利用扣押畢業證,銀行會將違約學生拉入黑名單等方式,但是總體來看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學生資助工作中的主體責任錯位和誠信意識缺失不斷使問題重復發作。另外,其實也是資助過程中無法約束,但是現實中也是存在的,學生在獲得獎學金的過程中,獎學金的最終使用方向也是存在問題,這部分資金該如何使用,使用的效率如何?是不是資金只是發下去就算作資助了還是需要探討這部分資金該怎么用?
(四)學生功利心理嚴重
在調查問卷調查和師生座談會中發現,部分學生在資助申請中,投機取巧心態嚴重,以哪種獎勵方便申請或者資助數額較大為選擇依據,而不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或者正如前文所述,完全是弄虛作假的形式進行申請。在這部分投機心理的影響下,將申請上作為“運氣”和“人情”的結果,甚至很多同學干脆拿獎助申請的資金請客吃飯,大擺筵席。由此,不僅違背了獎助的應有之義,而且對于那些真正需要獎助支持的學生更加加深了不滿情緒。
(五)缺乏感恩之心,不能在班級中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
由于部分學生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個人道德層面無法認識到感恩,對資助者態度冷漠,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和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缺乏足夠的熱情,缺乏最基本的回饋和感恩之心。
二、學生資助工作的建議和措施
(一)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細化認定標準
在新生入學之初做好助學相關政策宣傳工作,并詳細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一般從剛入學新生處所獲得的信息其真實性較后期獲得的要高。輔導員對于所獲得信息進行甄選,初步確定符合條件的學生,并對上交材料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必要的且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進行實地走訪。在認定體系中,如基本情況類似的條件下,貧困地區的學生權重更高;家庭基本情況中,如屬于孤兒、單親、軍烈屬、特困、低保、殘疾等情況的則權重更高;家庭成員情況中,如勞動人口占家庭總人口數不足某個百分比,有重大疾病人口占家庭總人口數超過某個百分比則權重更高;不斷的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細化認定標準的同時,人性化解決學生資助工作特殊情況與問題。
(二)進一步完善貧困生信息動態庫
以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等建立個人信息動態庫,結合出勤、衛生、日常表現、參加活動比賽及獲獎情況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動態跟蹤管理,綜合考慮學生的平時表現,同時及時對情況改善或不符合條件或是雖貧困卻不思上進的學生進行調整,幫助更困難更需要幫助的學生,努力實現資助資金的效果最大化。
(三)創新勤工助學制度
現有的勤工助學崗位多為一般輔助性工作,技術含量不高,不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實踐性。因此,可努力探索在現有資助體系下,增設創新型、能力型、專業型勤工助學崗位和項目,如勤工助學超市、勤工助學修理點、勤工助學作品集市以及其他符合學生特點、專業性且切實可行的項目,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受助”向“自助”的體驗中更充分的提升對社會的感恩、對人生熱愛,從而實現進一步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最終育人目標。
(四)加強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工作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除了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外,還因根據其性格、品格、心理等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工作。加強誠信教育,增強誠實守信意識,引導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切實履行相關承諾和義務;開展感恩教育,教育受助學生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增強責任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鼓勵參與學校、社會公益活動中去,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同時關注受助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對受助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針對他們較易出現的自卑、封閉等心理問題一定要給予特別關注,通過談心、講座、討論會等形式,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敞開心扉,戰勝自我,引導他們逐步走上“受助一自強一助人”的良性軌道上來。開展勵志教育,宣傳資助工作的意義,促進貧困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