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華
摘 要:信息化技術教學模式的出現給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尤其是空間與圖形部分知識點的教學,能夠直觀地呈現出圖形的空間變化與形狀,從而變抽象化知識為直觀化知識,對小學生數學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就信息技術與小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整合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廣大一線教師在運用此類教學模式時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
小學生的思維邏輯與空間想象能力尚處于形成階段,不僅難以高效理解相應知識,甚至容易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為此,必須借用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空間與圖形教學,促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發揮,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
一、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空間與圖形的前期教學中,由于很多學生沒有接觸過此類數學知識,容易產生探知欲望,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做好教學準備工作,通過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日后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打好基礎。
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性、生動性特點,教師在對空間與圖形的知識點進行教學時,可通過多媒體設備將圖形和公式在熒幕上進行展示,讓學生能夠直觀接觸到空間與圖形知識點的運用形式與表達形式,從而有效地理解其知識結構,清晰直觀地構建空間概念。此處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PPT在熒幕上進行空間與圖形的圖案導入,借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最后過渡到“我愛學”,從而提高空間與圖形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運用演示性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尚處于形成的初期階段,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對不同立體圖形的想象中較為困難。為了能夠有效地推進空間與圖形教學質量,讓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以優化并提高,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空間與圖形進行還原,從抽象空間想象中轉移到熒幕上,并借用3Dmax等軟件對圖形進行多角度的旋轉,讓學生在直觀的圖像觀摩中培養自身的空間想象能力。
在“數堆砌圖形中正方體的數目”時,由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不強,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運用“理論法”和“模型法”兩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其中,理論法即教師通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對相應的理論進行闡述,然后在黑板上運用二維的正方體圖像進行講解,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無法得到良好的培養與提高。而“模型法”相比較“理論法”而言,將抽象的概念進行視覺上多角度的變化,讓學生能夠提升對圖形與形狀的空間想象分析,具有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對部分空間想象能力不完善的學生而言,仍然一知半解。在此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空間圖形進行還原,通過建模技術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便能夠直觀地產生空間性視覺感。最后,教師可將圖形分解,通過橫縱的切割與分層對其進行排列,學生便能容易地數出正方形的數量。
三、信息技術與分組分層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要求。為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合作學習和實踐學習的重要性,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合作探究機會。運用信息技術將學生進行分組分層,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特點對空間與圖形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習,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梯形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在計算機教室對相應的圖形進行分割操作,將兩個梯形進行切割并通過重組的方式將其拼接成平行四邊形,最后將平行四邊形進行自由切割拼湊,在圖形的切割和拼接過程中,5個同學便會集思廣益,通過密切的探討與討論進行總結分析,最終得出梯形面積的推導公式。運用信息技術將學生進行分層分組,不僅能夠對學生的邏輯思維進行鍛煉,更能讓學生在相互配合與交流中提高合作學習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長期如此,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僅能夠得到強化,更能讓學生在共同學習共同探討中感受到自主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國現代教育提供了創新可能,對教改和教育進步起著重要的推動性作用,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入已勢在必行。為此,教師需要切實重視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并借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文娟.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技巧:“空間與圖形”教學案例[J].學周刊,2016,2(25):182-183.
[2]方燕.淺談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J].學周刊,2015,11(11):167.
[3]張之福.信息技術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優勢: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應用研究課題成果[J].科技視界,2013,8(6):135.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