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
[摘要]文章以2005年為分界點,分析了中國司法鑒定制度的歷史演變。我國司法鑒定機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頒布后步入了市場化的時期,鑒定機構市場化既是司法鑒定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鑒定機構自身性質的必然要求。鑒定機構過度市場化也帶來一定弊端,如何引導鑒定機構市場化良性發展,對當前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鑒定機構;市場化;歷史變遷
司法鑒定制度改革前,我國的鑒定機構主要由公安司法機關根據需要設立并為其職能服務,這種體制因各機關的“各自為政”“多頭管理”而容易出現多個鑒定意見“相互打架”的局面,而且對于偵查機關指派內設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意見,當事人往往持“暗箱操作”的猜疑,進而不斷申請重新鑒定,嚴重制約司法的公正與效率。在訴訟中,“涉鑒上訪”時有發生,甚至由此引發嚴重的群體性社會事件。因此,如何促進司法鑒定機構在市場化情形下健康發展,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司法鑒定制度的歷史變遷
(一)2005年以前的司法鑒定制度
1.公安司法機關內設的司法鑒定機構
從1982年公安部組建法醫研究所,1983年公安部成立刑偵局,組建刑事科學技術處,各地公安機關相繼恢復了刑事科學技術處室,實驗室得以重建,技術人才得以復職,設備得以補充,檔案得以復建。公安部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對全國公安系統刑事科學技術進行統一規劃和指導,幾年之內,就形成了上下貫通、左右橫通、分級鑒定、逐級復核的刑事科學技術網絡。到2005年,公安機關隊伍結構合理,后繼有人,形成了科學技術機構3000余個,具備九大專業和上百個小專業。
檢察機關借鑒公安系統開展刑事科學技術的經驗,也積極開展了檢察刑事科學技術工作。198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人民檢察院法醫工作細則(試行)》和《人民檢察院文件檢驗工作細則(試行)》,兩個“細則”標志著具有符合檢察機關職能特點的法醫與文件檢驗兩個制度的初步形成。
2.教育科研機構的司法鑒定機構
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司法的需求與日俱增,司法工作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為解決人才缺乏與現實需要的突出矛盾,立法機關1978年開始要求衛生部組織力量培養法醫人才。1979年,衛生部確立在當時的中山醫學院、四川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開設法醫本科專業,1980年山西省政府批準山西醫學院與山西省公安廳以聯合辦學方式率先創立法醫學專業,1981年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開始籌建法醫學本科專業。1983年,教育部聯合衛生部、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了著名的“晉祠會議”,達成了培養高等法醫學專門人才成為高等醫學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的共識,并印發了《全國高等法醫學專業教育座談會紀要》,就此法醫專業教育得到很大的發展。
3.這一時期司法鑒定制度的特點
(1)公安司法機關內設司法鑒定機構的職能緊貼公檢法司法工作實際,體現了高度的配合性。作為司法工作的重要輔助,無論人員配置、設備引進、技術創新,均以所屬司法機關的實際工作需要為出發點,無論日常工作還是機動任務,步調緊密配合司法一線。
(2)偵查權、檢察權、司法權是司法鑒定工作的主導,因此當時的司法鑒定也具有當然的職權性。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各系統內部不斷進行的統一化調整、司法為民的公益性特點,都給這一時期的司法鑒定打上了職權化的深深烙印。
(3)由于內設司法鑒定機構服務于公檢法,其工作呈現方便快捷、以司法工作為中心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服務性。
(二)2005年以后的司法鑒定制度
200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頒布,正式開啟司法鑒定制度改革之路,我國司法鑒定制度進入新時期?!稕Q定》中允許滿足規定條件的法人、組織申請批準設立司法鑒定機構,規定鑒定機構無等級之分,可以無地域范圍限制接受委托,換句話說,當事人委托司法鑒定可以自主選擇市場上具備資質的任一鑒定機構。如此一來,司法鑒定機構就被納入市場范圍,受市場機制與市場規律調整,自此,司法鑒定進入市場化的時代。這一時期司法鑒定制度的特點表現為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呈現市場化,并在司法服務領域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份量。2006年至2010年是快速增長期,三大類(法醫類、物證類、聲像資料類)司法鑒定機構從3789個發展到4955個,增長了30.8個百分點。此后數字趨于平穩,以2012-2014年三年統計數據為例,司法鑒定機構數量2012年4833家、2013年4876家、2014年4902家,分別增長了0.89%和0.53%。司法鑒定人數量為:2012年54220人、2013年55206人、2014年52290人。檢案量為:2012年1505869件、2013年1675423件、2014年1855429件,分別增長了11.3%和10.7%。鑒定機構、鑒定人員、檢案量數量的增長直接體現社會司法鑒定貼合市場的需求,也顯現了社會司法鑒定在司法領域占有了越來越多的分量。
二、我國司法鑒定機構市場化的必然性及其正負面效應
(一)司法鑒定機構市場化的必然性
鑒定機構的設立采取的是行政許可的方式,且無數量限制,只要滿足條件即可。于是,全國各地的鑒定機構數量大大增加,其中,以科研院校的鑒定機構發展尤為突出。
(二)鑒定機構自身性質的必然要求
其一,鑒定機構的獨立性要求鑒定機構市場化。鑒定機構主要是為解決訴訟活動中的專門性問題,其應當是權威、獨立的主體,這就要求鑒定機構要盡可能地從公安、檢察、審判、司法行政機構等司機關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從世界范圍來看,強化鑒定機構的獨立性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共同的趨勢。其二,鑒定機構的中立性要求鑒定機構市場化。由于司法鑒定能夠影響訴訟裁判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鑒定機構必須具有中立性才能實現訴訟的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根據資料顯示,在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其鑒定機構均獨立設置,不隸屬于司法部門。
三、司法鑒定機構市場化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嚴格司法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的準入機制
對司法鑒定的準入進行管理是司法鑒定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加強司法鑒定監管的出發點。因此,想要提高面對市場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的公信力,就得提高市場化鑒定機構的資質能力。對司法鑒定機構和鑒定人應進行更為嚴格的準入資格標準并嚴格審查。目前《決定》對鑒定人的資格規定過低,導致鑒定人的水平整體較低,直接影響對鑒定意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二)嚴格司法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的執業監管
我國司法鑒定機構在市場化后,由于缺少統一的、健全的執業監督和執業責任追究制度,實踐中出現的鑒定機構違法執業行為恰好成為了法律盲區,沒有受到懲處,從某種程度上看,其實縱容了鑒定機構的違法鑒定行為,這也成為損害司法鑒定公信力的一大原因。應當加強對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的執業監管,為司法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建立執業業績評價機制,包括對鑒定機構的日常運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合法化評價,鑒定機構的軟硬件設施,審判機關的反饋信息以及對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的獎懲記錄。
(三)明確司法機關對鑒定意見的采信標準
司法實踐中“以鑒代審”現象突出。鑒定意見具有意見證據的屬性,即便資質最好的鑒定機構用最優秀的鑒定人以最先進的技術所作的鑒定意見,也不可避免帶有主觀性,并不必然是科學的,就連公認的DNA鑒定,也有可能成為一些冤假錯案的“罪魁禍首”?;阼b定意見科學性的特點,裁判者可能盲目采信,但其又具有意見屬性,盲目采信容易導致冤假錯案,損害司法公信力。因而其客觀真實性需要通過完善法官采信鑒定意見的相關制度來保障,如明確鑒定意見采信標準、鑒定意見合法性與科學性雙重審查規則、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等。
[責任編輯:岳文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