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成景+楊葉芬
【摘要】“雙元制”職業教育作為德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已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基于真實職業過程的培訓是“雙元制”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核心。本文基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并通過對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普遍狀況進行分析,指出其存在問題,并對今后實訓教學改革做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雙元制 職業能力 實訓教學 改革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401099),廣東省高職教育信息技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項目(XXJS-2013-2004)。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08-02
一、雙元制及其特點
德國職業教育中的“雙元制”是世界四大職業教育模式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借鑒和學習的職業教育模式。“雙元制”是基于某種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由用人企業提供工作實習崗位并出資,以學校、職業培訓中心和企業三方共同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并以此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1],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首先,“雙元制”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即培養社會職業崗位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并且在培養大綱中精確表述了該職業對人才技能和知識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雙元制”教學模式是實踐與理論結合,且更偏重于實踐技能的培養和考核,實踐操作學習的時間往往是理論學習的兩到三倍,并實行教考分離。
第三,“雙元制”教育是一種基于用人企業和接受培訓的學生之間進行職業崗位培訓合同實施的職教行為,由企業、學校、職業培訓中心三方相互協調配合完成,并以企業為主導,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雙元制”培訓還需用人企業來決定[2]。
第四,“雙元制”學生的最終考核,是德國行業協會組織的職業技能考試。即是培養人才是否合格,不是企業、學校、職業培訓中心等單方面決定的,而是由社會行業協會的綜合實踐測試決定的[3]。
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現狀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下,學生接受實訓教學的時間要遠遠超過接受理論教學的時間。根據情況教學安排,一周內學生有1到2到天是在學校接受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課堂教學,另外3到4天是在職業培訓中心由培訓師指導下接受標準的職業過程的實踐訓練。德國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形式一般是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小班授課,人數一般在十五人左右,教室大都配備基本教學器材和專業的實訓設備,老師講授理論的同時借助設備演示,并可以立即指導學生展開課堂實踐訓練,加深學生學習印象[4]。而學生在職業培訓中心進行職業化實踐訓練時,培訓師一般只負責布置任務,指導和監督檢查,任務都是基于職業崗位的實際問題,需完成任務則全靠學生在標準職業規范和流程下自行摸索,解決問題[5]。從這里可以看出“雙元制”的實質是在兩個不同的場地,由兩組不同的教師來對學生實現兩套不同的教學方案[6]。
在我國,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發發展的高度重視,在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很多高職院校的實訓室,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發展迅速,購置了各種設備儀器用于產訓教學,建設了大量的校內實訓室,同時高職學院也加大了與社會企業的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實訓基地,但是直接決定實踐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是實訓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的老師,所以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一般具有以下三種狀況:
首先,缺乏系統的實訓教學內容。目前高職院校大多數專業課程的教學主要還是側重于理論教學,實訓教學一般僅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而并未或較少的涉及到學生今后將面對的社會職業崗位中的實際問題,形成實訓內容與職業素養聯系不緊,實訓目的不清晰[7]。
其次,師資建設流于形式,教師隊伍參差不齊。近年來我國都在開展“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但建設標準并不統一,建設質量也參差不齊,多數情況下高職院校對“雙師”的認定標準是講師以上職稱教師獲得了一個中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工程師證書,對教師是否擁有過硬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卻沒有任何要求。
最后,專業設置缺乏“職業”特點??v觀我國的職業教育,在教育部門批準的專業設置下,實訓課程體系和實訓教學大綱基本上都是院校自行制定,將任務分配給各個專業教師,最后收集匯總形成。這些指導性文件的制定過程中,是否結合市場需求進行實際調研,是否聯系用人單位參與研究論證,是否符合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制定的教師是否具備過硬的專業水平等,都是問題的所在。
三、結合“雙元制”對實訓教學改革的建議
1.重視實訓教學質量管理,提升實訓管理效率
重視實訓教學質量管理,提升實訓管理效率的前提是作為管理方的實訓教學部門必須十分熟悉實訓教學過程,并具有參與實訓教學過程管理的能力和經驗,并且制定一套實用高效的實訓教學管理制度和考評機制,參與到實訓教學過程的管理中去,而不是僅僅提供開關門、維修實訓室設備等十分簡單的后勤保障功能。有了制度的保障和管理的高效,才能助力實訓教學達到教學目標。
2.加強實訓教師軟實力的培養,提升實訓師資隊伍
實訓教學需要建立科學、有效、嚴格的師資管理制度,要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及分工細則,制定考核辦法和獎懲制度,落實培養師資計劃和實施措施。實訓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教學過程,是參與各方團隊全力合作的產物,所以無論是實訓教學的管理人員,還是實訓教學指導教師,都必須要有能力參與到實訓教學的全過程中去,要有完整工作過程的指導和評價能力,以保證實訓教學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及實訓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3.建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關的實訓課程體系
實訓教學的改革應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目標為指導思想,圍繞專業技能崗位的要求,聯系實際業務流程和職業規范,結合現有實訓教學條件,強化教學管理,完善考評機制,構建科學合理又相對獨立的實訓教學體系,以培養出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4.完善教學質量考核機制
根據實訓課程對能力要求的實際情況,可以建立以過程考試和項目考核相結合的方法,在課程體系中明確到達各項能力的要求以及得分點,既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專業能力、團隊意識等,又可以獲取學生個體差異并有針對性的及時幫助,以更好的掌握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8]。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時機,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認識實訓教學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今后不斷的深化實訓教學改革中去,切實加強實訓教學制度等方面的建設,更好地發揮實訓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助力我國社會經濟大發展。
參考文獻:
[1]蘇連坤.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探討職業學校實訓課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0):24-27.
[2]羅丹.德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機制研究——基于“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34):84-88.
[3]閆剛,彭遠菊.基于德國“雙元制”探索我國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J].科技視界,2013,(32):275-276.
[4]陳德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重新審視[J].中國高教研究,2016,(02):92-96.
[5]韓樹明.基于“雙元制”的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2,(35):5-9.
[6]趙學瑤,盧雙盈.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在我國職業教育中應用的再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5,(10):18-23.
[7]夏成滿.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及其啟示[J].江蘇高教,2005,(01):24-27.
[8]朱玲.工學結合視域下高職教育實訓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職教通訊,2016,(31):23-26.
作者簡介:
葉成景(1979-),男,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軟件及應用、嵌入式系統應用、計算機與自動化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