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脈
摘 要:《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物理課程應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毙抡n標為初中物理教學指明了方向,啟示廣大物理教師應當加強探究實驗教學,全面落實教育目標。但是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由于傳統灌輸式教育理念影響,探究實驗教學目標沒有順利達成。分析了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措施,期望能為諸位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思考
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知識的傳授一樣重要,初中物理教學不能以教師的講解和演示代替學生的探究。很多教師為了節省時間,要么為學生直接演示,要么讓學生跟著做,沒有為學生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表面上看,這種教學也完成了教學內容,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教學目標是割裂的、不完整的。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我們應當重新審視初中物理教學,真正落實探究實驗教育目標。
一、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現狀
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普遍面臨教師不夠重視、學生興趣不高的問題。由于探究實驗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教師因為擔心耽誤教學進度,不愿意將時間過多花費在探究實驗上。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不少學生表示:老師都無所謂了,我們也就隨便參與一下,還是多花時間做試卷吧。教學形成惡性循環,探究實驗教學形勢不容樂觀。
二、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何去何從
(一)發揮教育功能,激發探究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重要意義,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應當從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入手,讓學生愿意參與實驗。實驗中蘊含著很多有趣的現象,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探究,培養學生認真思考、樂于探究的美好品質。這是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實驗教學之前,筆者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都很喜歡喝碳酸飲料,那你們有沒有發現飲料瓶蓋子上面都有一些豎紋,這是為什么呢?飲料這個話題很好地引起了學生興趣,他們積極動腦筋思考了起來。聯想到這一節是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因此很多學生不約而同想到,豎紋可能是為了增大摩擦的。伴隨著這個話題,我導入實驗探究內容,學生都非常投入。
(二)找準探究方向,鼓勵大膽假設
牛頓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辈孪肱c假設是物理發現的重要方法之一,新課標也提倡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對實驗現象進行大膽預測。組織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活動時,教師最好不要直接給出實驗結論,可以鼓勵學生回顧以往的學習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這不僅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還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從另一個層面促進了學生物理素養的發展。
“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實驗教學中,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以往的物理學習經驗,猜測可能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摩擦力大小。經過一番回憶,有人指出:我每天都是騎共享單車來上學的,我發現在水泥地面上騎車比在柏油馬路上輕松多了,摩擦力大小一定是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還有人說道:自行車和公共汽車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會一樣嗎?會不會與運動的速度有關?其余人補充道:很有可能與接觸面積的大小也有關?按照學生給出的猜想,我進一步引導:如果大家的猜想正確,那么它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是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呢?在不斷猜想和假設過程中,學生全部積極參與到了實驗探究之中。
(三)關注實驗細節,培養合作能力
新課標主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面對實驗探究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不應該急于為學生解決,應當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通力協作找到答案。只有這樣,學生才算切身參與到了實驗探究之中,物理素養的發展才能成為可能。當學生享受到親自探究找出答案的快樂,今后他們就會更加愿意參與物理實驗。無論是從提高物理教學質量還是從培養團隊合作能力方面來說,都具有積極影響。
“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中,學生進行大膽假設之后,筆者要求想法一致的同學組成合作小組,討論怎么樣制訂實驗方案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學生紛紛結成小組,都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各小組完成實驗之后,他們之間還互相查看,了解別人的實驗進展,合作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探究實驗教學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加強探究實驗教學力度,是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改革的必然之舉。教師應當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前提下,精心設計實驗內容,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在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繼續鉆研新課標精神,努力在探究實驗教學中融入新課標理念,為學生物理素養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宋克冰.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08,6(9):123-124.
[2]郭杰興.淺談新課程下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教與學[J].科技致富向導,2012,3(1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