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孟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教學發展進程。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創新、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初中數學作為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基于此,重點對新課程改革中的數學教學改革進行探究,主要是為了能夠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實踐創新、合作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教學;教學體會;自主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為了能夠一改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傳統教學模式之所以不被推崇,主要還是教學效率止步不前,學生所學的知識比較呆板,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在近些年,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例如合作教學、情景教學、問題探究等模式,都能夠讓學生開動腦筋,不斷探究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與效率。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言傳身教的教學模式無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絕對領導者,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填鴨式”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應對應試教育,也就是挑“干”的教學,將知識重點與難點傳輸給學生,但是忽略了學生的理解深度。再者,傳統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極少有數學教師在課堂中融入一些新奇的事情,導致學生無法激發積極性。此外,初中生的心智發展并未成熟,很多事情都取決于自身是否喜歡,如果學生不喜歡某一件事情,潛意識里就會產生反感,也不愿意參與到其中。而數學知識正是學生容易產生反感心理的學科之一。
(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由于數學知識不像語文、政治等文科知識拓展性強,從而導致傳統數學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傳統教學模式過于重視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教學,雖然能夠應對考試,但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例如,在有理數教學當中,初一學生由于第一次接觸正負數,雖然學生對正負數理念足夠了解,但是學生不知道負數的作用,如果不深入教學內容,會對后續的“絕對值”知識產生影響。可見,很多學生之所以跟不上數學教學進度,主要是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或理解不深,這樣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學生發展。再者,“填鴨式”教學模式往往使學生被動學習,無法激發自身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失去興趣,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大弊端。
二、初中新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必須讓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掛鉤,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深
度,又能學以致用。從新課程改革教育分析,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貼近生活,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這就要求在正式教學之初引入課堂情景,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主觀融入學習當中,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學習知識,通過推理、分析、概括、歸納等最終找出答案。例如,在“正負數”(有理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正式開展教學之前給學生設立情景,如“同學們!如果你的朋友向你借了10元錢,而你又向其他朋友借了8元錢,為了避免忘記借錢這件事,你們會怎么記賬呢?”再如,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草場,提出怎樣才能夠以最近的距離走到草場對面的超市,這無形中就引出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知識。通過引入生活實際案例,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思考的過程就是知識形成的過程,現代化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問題開展學習,把問題看做是學習的動力,最終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互連接,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
(二)加強課堂交流,開展合作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絕對領導者,更多是充當課堂引導者的身份,這樣才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從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數學知識當中,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與質疑探索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知識邏輯性與思維性的特點,并融入課堂討論來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加和諧的課堂環境,從而開展合作探究模式,讓學生能夠在探究中學習到新知識。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知識時,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4~6組最佳),之后讓學生小組進行知識討論。首先,為了保障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勾股定理有一定的認識,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性質內容;其次,開始進行問題導入,如“圖片中是什么三角形?”“同學們能夠找出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嗎?”通過問題引導能夠讓學生不斷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部分學生會得到a2+b2=c2知識,學生探究過程就是知識的形成過程,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性與自主性。
(三)通過開展知識實踐教學模式,手腦
并用
對于初中生來說,由于初中生的心智發展并未成熟,自控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學生在課堂中很容易走神,因此,教師除了要維持課堂秩序外,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主動投身到教學當中。筆者認為,數學知識的邏輯性與思維性比較強,但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因此理論知識也能夠轉變為課堂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例如,在“三角形內角與外角”教學中,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好輔助學習工具——剪刀與紙卡,讓學生將紙卡剪成一個三角形,之后加以問題引導,如:“請同學們將三角形的任意兩角剪掉,拼接到第三個角中,你們會發現什么?”“三角形內角角度之和是多少度?(180°)”“將三角尺折成直線的角度是多少度?(180°)”通過融入一系列問題導入,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思考,通過動手實踐理解數學知識能夠讓理論知識更具有說服力,從而讓學生了解三角形內角和外角之間的關系,雖然從表面上實踐教學模式要比傳統教學模式中間環節更多,但是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深度,教師在后續復習中也不用太過于繁瑣,因此能夠提高數學知識整體的教學效率。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推動數學教育改革
數學知識教學最終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因此,采用學生更加喜歡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筆者在嘗試新型教學模式時,在班級后墻處設立一個“意見與建議墻”,學生可以對不同教學方法的意見與建議寫在“意見與建議墻”上,這樣就能夠了解學生的思想以及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實現針對性教學改革。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一改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開展合作教學與實踐教學,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夠全面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崔連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18.
[2]李海柱.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進行初中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3(4):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