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冉
摘 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因此在初中美術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美術興趣,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基礎繪畫能力。結合初中基礎繪畫教學特點,探究書中美術基礎繪畫教學措施。
關鍵詞:初中美術;基礎繪畫;教學策略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對于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初中階段開展基礎繪畫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美術基礎知識,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繪畫基礎課程主要包括速寫素描和色彩幾個部分,教師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而有效的方法,將繪畫理論和技法巧妙而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整體繪畫素質。
一、結合教材,激發美術興趣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更應該重視興趣的力量。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類科目,美術是一門藝術科目,旨在通過美術藝術對學生的熏陶,完成美育教育,使學生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極高、富有人文底蘊和藝術內涵的新世紀初中生。在美術課堂上,學生不僅會收獲到不同于其他文化課堂上的輕松愉悅,更能通過老師對于美術歷史和經典名家作品的講述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見識,通過動手不斷創作提高自己的美術水平,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了使美術課程給學生帶來的利益能夠最大化,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其次才能讓學生因為興趣的驅使,有了學習的欲望,進行積極學習。比如,在七年級美術《動感生活》的教學時,學生對于速寫并不熟悉,甚至對他們來講這點很難做到,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來展示人體運動時的動作,同時還可以通過Flash動畫來展示人在運動時結構的變化來進行教學,多彩的圖片以及動感的Flash動畫,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眼球,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課堂示范,直觀掌握要領
初中美術課堂示范教學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特點,通過教師的課堂示范,學生可以更加直接地理解并掌握繪畫要領,進而達到啟發學生形象思維的目的。學生在進行美術課的學習時,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時,繪畫技巧和繪畫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師通過示范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多變的色彩》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語言的講解、動畫的示范以及生活中真實物品的展示,引導學生從色彩的角度去了解和發現它在繪畫中的語言狀態,同時感受色彩變化的無窮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激發其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臨摹寫生,打好繪畫基礎
要想幫助學生更好地打好繪畫基礎,必須重點關注臨摹和寫生。臨摹主要著重于對繪畫技巧的學習,寫生則更加注重學生情感的表達,形成具有自身個性的藝術特點。因此在美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臨摹和寫生的練習。此外,教師在學生進行臨摹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水平,選擇合適的作品,讓學生更好地領會作品和技法的內涵,加強繪畫基礎的練習。
四、有效教學,提高繪畫水平
有效教學主要是通過學習方法和教學方式來使學生不斷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進行繪畫。因此可以說,好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增強繪畫能力,確保繪畫學習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觀察。學生學習繪畫時往往會只注重局部,而忽略整體,這樣的觀察方法是極其錯誤的,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整天觀察的方法,以提高學習質量。其次,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采取長短期結合的布置方法。比如,教師在給學生布置短期作業時,可以同時布置長期作業,以短期作業來輔助長期作業,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最后,學生在基本完成繪畫作品時,應該認真分析,反復比較,揣摩空間關系,品味整體感受,對于不妥當的地方應該及時修改和調整。
五、注重評價,鼓勵學生學習
評價是學生前進和發展的方向,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在美術課的教學中,長期以來教師都只重視對學生技法和能力的評價,忽略了學生個性和情感的能力評價,這樣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問題的。如果只注重對學生繪畫技法的運用評價,那么就會忽略學生情感和思想的表達,這樣的作品是死板的,沒有生機的。因此,教師在評價時應該把兩種元素充分權衡,同時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在看到自身問題的同時,充分激發潛能,不斷進步。
美術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點,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性情等都會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我國教育一直倡導全面發展學生,提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美術基礎繪畫教學的實效性,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高飛.中學的繪畫教學應該而且必須加強摹寫訓練[J].新課程導學,2013(13):122-124.
[2]劉磊.素質教育背景下美術繪畫教學方式的創新[J].藝術科技,2013(5):69-72.
[3]莫鳴.基礎繪畫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新課程學習(中),2012(10):375-3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