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成
【摘要】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中學教育中信息化技術發展較慢,但是隨著的近年來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素質教育的提倡,農村中學教育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尤其是在數學等相對抽象化的科目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本文由此從四個方面就數學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的整合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數學 整合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70-01
一、初中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要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驅使著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借助信息化技術的特征與優勢所在,將教學內容與學術特點充分結合起來,以為學生高質量的學習提供現代化的學習工具。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學目標或課程目標得到了進一步的細化,教育的目的已經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培養知識與創新能力兼具的人才是當代教育的歸屬點。為此,采用信息化輔助教學,提升教學質量,是當今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和當務之急。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的途徑與方法
(一)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調動積極性
情景教學是當代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內容的教學中采用該方法即可化抽象為具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調動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就數學科目而言,具有抽象性與枯燥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是每個數學教師遇到的最大難題,在信息化輔助教學的基礎之上,教師即可將抽象的內容與生活場景或者建立模型等方式轉化為相對具體的形式,給予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知,進而能夠最大程度上的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參與教學之中,積極思考,教學效率與質量也會由此得到極大提升。
(二)借助信息技術的豐富性,激發創新精神
在當今數學教學過程中, 教師即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對于優勢來調動學術的積極性以及動手能力,以達到提升學術學以致用以及創新能力的目的,具體有以下方面:其一,利用信息技術對數學概念進行成分的講解和揭不,讓學生從比較—抽象—概括—分設—分化這一過程,從而形成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其二,利用信息技術充分揭不得出結論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在比較—歸納—猜想—結論—檢驗這一過程去深入探索,進而能夠全面深入的了解解題的過程,不僅降低了學術理解的難度而且深化了學術的記憶,使之能夠從中有所感觸,甚至是觸類旁通;其三,基于信息化技術拋出問題或者是問題的模型,激發學術全面思考的問題解答過程中,這無疑是數學教學環節中的一個創新,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不斷激發學術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使之能夠主動參與到思考之中,養成思考與創新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借助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多方面能力
數學科學的另一特點是邏輯性強,抽象思維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維空間問題,動態過程問題、復雜計算問題等,傳統教學于段山于以靜態為主,很難在課堂上利用黑板將這種復雜的情景展不出來情景教學法更難以實現,但是采用信息化技術即可解決該問題。例如,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基于采用相關軟件畫出幾何圖形的動態圖,將原本抽象的圖形轉化了直觀的圖形而且是動態的,展現了幾何圖形的變化過程,學生不僅了解了圖形的具體形狀而且了解了基本的畫法。又如,在函數的講解過程中,同樣可以采用構建模型以逐步分解,將抽象轉化為具體。
(四)借助信息技術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質量
基于信息技術的運用,教師即可事前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進而將之整合制作成了教學課件,不僅可以拓展教學內容而且能夠直觀的展現給學生。過去,教師在進行授課時,都是需要將大量的板書、畫圖、例題、習題寫到黑板上,尤其是到期末和其中考試前,都需要將這些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體系,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且對于教師的健康同樣帶來了傷害。信息技術的運用即可有效改變這一弊端,在課前教師即可將教學內容制作成ppt等課件,再通過操作鼠標將教學內容逐一呈現,同時教學重點與難點均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標注,能夠引起學生關注而且能夠減少大量時間,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秦燕.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教學的策略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3):26-28
[2]莫健康.信息化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天下》,2016(12):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