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豐
摘 要:構建生態課堂,是指將課堂打造為一個完整而具活力的生態體系,呈現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師生與教學環境間互相影響的良性生態平衡關系。在設計制作領域,建筑模型設計制作既直觀、真實、簡易又兼具藝術性,使得這個項目成為我們的選擇,它成為在構思探索通用技術生態課堂的主要載體,將必修教材的知識體系滲透到這個項目中來,在學生進行設計制作建筑模型的過程中,逐步滲透,既保證相關知識的整體性,也保持學生的自主性,并形成自己的成果。
關鍵詞:實踐型;生態課堂;建筑模型;學習小組;自主學習;探究;技術素養
一、生態課堂教學理論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為家或生存環境。在《辭海》中,解釋為:自然環境系統中的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互相作用聯系的動態平衡關系。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認為,生態學就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作為一個生物學概念,生態現在也廣泛出現在其他科學領域之中,在現代教育學中,生態課堂是指在課堂這個兼具自然和文化兩種生態屬性的人文環境中,對課堂教學及規律,用生態學原理來解釋,用生態學方法進行研究。將課堂呈現的人文環境及各元素相聯系,并以各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影響為研究對象,通過生態學的方法來研究課堂教學的內外部系統,從而分析課堂教學生態功能并揭示生態教學基本規律,是課堂教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生態課堂主張學校教育要以課堂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從新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
構建生態課堂,是指將課堂打造為一個完整而具活力的生態體系,呈現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師生與教學環境間互相影響的良性生態平衡關系。師生在課堂上充滿生命的活力與張力,充滿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課堂氣氛和諧融洽,課堂教學有張有弛、有急有緩、有高有低、有緊有松。
二、通用技術教學現狀
通用技術課堂以提高學生技術素養、培養創新型人才為課程目標,然而現階段通用技術學科教師來源不一,多從其他學科轉行過來,比如我校兩名通用技術教師,就均從信息技術學科轉行過來,對于怎樣上好這門課,我們一直在摸索和實踐研究之中。
課程剛開設時,我們也是按照教材上的章節順序,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并結合自己原本學科的優勢,準備豐富的圖片、視頻和案例資源,剛開始上課時,師生都充滿熱情,也感覺教學資源豐富,課堂熱鬧,但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下,幾輪教學下來,學生興趣下降、學習積極性缺失、課堂上老師也教之無味,學生學之無趣,幾年的教學下來,雖然看了視頻、圖片,分析了很多案例,也做了些學生作品,但學生發現問題能力提升不大;視頻教學也讓學生在真正使用工具時還是非常陌生,尤其是章節之間的內容無法關聯,各章內容相對孤立,違背了設計過程的整體性。
三、通用技術生態課堂構建的構思與探索
近幾年,生態課堂教學理論,正越來越受到教學領域的重視,將該理論引入教學實踐,通過不斷探索研究,試圖形成更有效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對生態課堂概念及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在開展課外社團活動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我們選取了建筑模型設計與制作比賽這個項目作為主要載體,將必修教材的知識體系:設計的基礎、設計的實現、設計的交流、設計的評價等內容滲透到這個項目中來,在學生進行設計制作建筑模型的過程中,一步步地逐漸滲透、剖析、研究各個章節的知識。這樣,既能保證設計過程知識的整體性,也能讓學生自主地設計制作,形成自己的作品或成果。
四、以建模活動為載體的生態課堂實踐過程
在設計制作領域,建筑模型設計制作既直觀、真實、簡易又兼具藝術性,使得這個項目成為我們的選擇,它成為我們在構思探索通用技術生態課堂的主要載體,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是這樣組織實施的:
(一)活動實施保障
1.活動工具需求:該活動需要用到美工刀、剪刀、量尺等工具以及502膠水、白乳膠、鉛筆、草圖紙、設計圖紙等;
2.活動材料需求:一次性筷子、牙簽、泡沫板、卡紙等或購買全國建筑模型比賽不同主題的套材;
3.活動場地需求:因地制宜,學生分組進行,在專門的通用技術實驗室和學生課室都可以開展活動。
(二)以建模活動為載體的生態課堂組織流程
1.團隊初建
學期初,教師提出要求,4~6名同學一組,課堂上采用自愿組隊的形式,教師再根據各班分組情況做合理適當的調配,每班9~12組。
2.選題及規劃
在建筑模型設計和制作的大方向下,各個學習小組自行討論,選擇合適的主體項目,主要有建筑模型設計制作大賽的主題,也有小組自己發揮創意,開拓思路,選擇其他主題,在這個階段,各小組成員暢所欲言,以頭腦風暴的方式交流討論,形成團隊的生態合力。
3.項目準備
各學習團隊組員分工,根據自己選擇的項目主題,收集合適的材料和工具,對于一些普及型的工具,如剪刀、美工刀、銼刀、量尺等可以由學校統一提供。所需要用到的材料,選擇建筑模型的可以各小組自行購買,選擇其他環保材料的可以小組自行搜集,在此階段,可以讓學生了解材料的特性和材料的選擇,以及材料的初步加工處理,為以后的課堂教學設計制作打下基礎。
4.設計階段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了解和學習草圖、設計圖的畫法及相關基礎知識,然后根據自己的主題構思出草圖,并就模型及場景展開小組內的交流討論,落實設計的可行性和難度,畫出設計圖。
5.制作階段
各學習小組根據自己的設計草圖,使用收集的材料進行模型的加工制作,這個環節體現的是設計的實現——制作的相關知識。在這里,老師也會指導學生使用金工、木工相關的一些工具,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在完成模型的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用到畫線、切割、鉆孔、打磨、聯接、木工工藝、粘接、膠接、表面繪圖、涂覆等材料處理和加工工藝,在這個階段,學生經歷了制作過程,并邊制作邊加入新的想法進行優化設計和局部改進。endprint
6.作品展示交流
制作初步完成之后,各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作品特色、意義以及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與方法,既對自己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努力和成長做一個總結,又可以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和口語表達等社會化素養。
7.互動評價
展示完自己小組的作品,各團隊之間展開互動互評,并按照教師事先制定好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最終可以采用比賽的形式評出班級或者年級的最美、最有創意等獎項。
8.總結反饋
善于總結才能更好地成長,各學習小組都要進行活動實踐報告的撰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總結,有的采用標準的實踐報告,有的采用圖片,有的有過程視頻,有的小組形成了研究報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也是對學生個人學習方式的一種鍛煉。同時,教師對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以及對生態課堂模式的構建過程中的努力、收獲、成長做一個總結。
五、構建通用技術實踐型生態課堂的價值意義
在探索通過建模這個項目來構建生態課堂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師生在課堂模式轉換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有益的提升:
1.生態課堂師生共生的價值所在
共生是指在生態課堂中,師生的生命狀態和生存狀態是否得到同步優化和改善。通過在建筑模型設計制作過程中的一系列實踐和活動,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得以往需要在傳統課堂老師講授的很多基礎知識,如草圖的畫法、基本工具的使用等,都變成了學生主動認知,主動學習,這樣也加深了他們對其他基礎知識的認識。
從項目實踐的操作過程來看,無論是教學者,還是學習小組成員,在課堂的參與程度上明顯比以往傳統講授式課堂更有活力,參與度更高,體現出更和諧自然的生命狀態。
2.生態課堂師生共贏的成長狀態
學習模式的轉換,也使得生態課堂中師生的心態發生了轉變,在設計制作過程中,發現學生雖然有一些技術的基礎,但設計圖往往過于理想化或者空想化,實際制作過程中會遇到做不出來的現象,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或者學生對一些技術技能還不熟悉,不斷向老師咨詢,反過來也倒逼教學者主動學習,同步得到成長。
從具體的課堂教學來看,學生的提升會相對明顯,首先是技術素養的提升,有些同學對502膠水的使用不熟悉,開始時常會粘到手上或課桌上,難以清理,隨著實踐制作的不斷進行,這方面操作明顯有所提升,其他的基本工具的使用也存在類似情況,如美工刀、剪刀等工具的使用都有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這樣一個過程。其次是思維度的開拓,無論是思維廣度的拓展,還是思維深度的挖掘,或者是創新思維的培養,都能在一個個的活動實踐交流中得到訓練。還有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在設計制作的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內在動力完全被調動起來,不需要教師的叮囑,遇到不懂不會的問題,組員之間會相互交流,互相觀摩學習,這也體現了團隊合作精神的提升,在展示交流中,學生需要說明經歷的設計制作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人際溝通等方面的人文素養。
3.生態課堂師生共情的和諧氛圍
學生的樂于參與,教師的樂于指導,都讓師生能夠更加和諧地融入生態課堂中,師生的交流互動更多,方式也多樣化,在共同成長的狀態下,經過合適的引導,能夠取得師生情感的共鳴,更利于生態課堂的構建。
六、實踐活動中的生態偏離矛盾
我們把會導致一種和諧的生態系統崩潰的因素稱為生態偏離,作為一種還在摸索中前進和不斷完善的生態課堂模式,我們發現在實踐過程中還有著一些急需完善的地方:
1.工具使用的安全性和學生自主性的矛盾
畢竟,在學校教學中,學生安全事故責任重大,在人數較多的大班教學中,各種工具的使用安全都是需要教師不斷提醒和警惕的。
2.課堂節奏把握的矛盾
如何在開放自由的生態課堂中能夠做到有放有收,尤其是個別學生會偏離主題,胡亂走動,不能融入團隊,需要教學者隨時注意調控課堂。
3.設計制作任務的整體性和課時不連續的矛盾
由于通用技術學科一般都是按每周一節的方式開設課程,課時的不連續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小組準備的膠水到第二周就干掉不能使用;有些做到一半的半成品未能妥善保管到后面損壞遺失。
4.整體和個體之間的矛盾
從整個活動過程來看,有些小組分工不合理,最終作品完成和最初設計相差很遠,教學者應該重點關注小組成員在活動過程中的整體技術素養的提升;有些小組個別成員有惰性現象,只看不動,或者自由散漫,這些都是課堂組織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現象。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以建筑模型為載體,滲透在通用技術課堂教學,較好地實現了課程標準的知識、技能、素養三大理念,在實施過程中,以學生認知基礎知識為基本目標,注重模型設計制作的實踐過程,促進學生掌握和提升技術基本技能,讓通用技術課堂教師和學生不再處于教與學的分裂,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師生一起構建和諧的教學生態環境,學生的愿學愿動和教師的愛教愛崗和諧統一,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通用技術課堂的諸多弊端,這種以項目為載體,以生態課堂為方向,以師生共同成長發展為目標的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有益而行之有效的實踐。
當然,目前課標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體系也不能僅通過一兩個單一的大型活動來承載,這就需要我們在構建生態課堂的大方向下進行更多的實踐、探索和研究,進一步深化通用技術新型生態課堂的改革。
參考文獻:
[1][美]EUGENE P.ODUM.生態學基礎[M].孫儒泳,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注:本論文為南沙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通用技術課程中滲透建筑模型制作的實踐與思考”(NSKY2016021)成果之一。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