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利
摘要:我國建筑市場的大趨勢就是智能建筑,屬于我國當今建筑業當中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我國教育部增設了智能樓宇專業。近些年我國智能建筑市場逐漸變得成熟,增大了智能樓宇職業人才的需求,但是當前我國缺乏專業人才,當前最需要的就是培養建筑智能化高級人才。本文主要論述了當今智能樓宇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和革新,從而對于相關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智能樓宇;課程教學;革新方式
智能樓宇屬于一種新興的建筑,而我國智能建筑市場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樣就增加對于智能樓宇人才的需求。當前我國季度缺乏智能樓宇的技能人才。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智能樓宇專業,每個學校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都是不同的,無法適用當今的職業人才需求。這就需要通過不斷探索將其課程教學進行革新,保證專業的發展。
一、智能樓宇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
專業師資不夠充足,當前我國很多院校的專業教師都是屬于自動化專業的,因此不夠了解智能樓宇專業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節能,此外也沒有加強學習。
很難準確的定位這個專業,智能樓宇發展的速度比較快,因為客戶的需求不同,導致智能化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當前比較重要的就是明確自身的定位。
缺乏專業資源。智能樓宇專業主要是在2009才正式開設,當前我國只有幾個院校開設了這個專業,因此缺乏辦學經驗和教學資源,需要進一步修訂課程標準,缺乏配套的實訓設備和教材,學生也缺乏自主學習的平臺,需要進一步開發智能樓宇課程的教學方法。
智能樓宇課程的實踐教學資源利用率比較低,雖然很多學校已經完善實訓室,想將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得到進一步改善,但是在實踐設備的使用方面仍舊在不斷的探索,缺乏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和教材。
二、智能樓宇專業核心課程教學的革新方式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結合每個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智能樓宇專業設立了核心客戶內容,在實際教學標準當中主要利用一體項目化的教學方式。但是大多是教師都不是智能樓宇專業的,他們不夠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并且也沒有現場的工作經驗,因此無法有效的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屬于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在一體化項目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具有很強的現場實踐能力,可以將各類現場問題及時解決,建立雙重素質,這就需要加強培養雙師素質隊伍,可以促進一體化教學更加順利的開展下去。學校應該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教學方法的改革,使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以市場職業需求為導向
在任務驅動模式下,實施一體化項目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就是選擇的教學項目,需要以職業分析為實際導向,大力發展職業能力。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個或者你過畢業生資源,滲入到企業內部進行調研,和企業合作建立課程標準,開發適合的課程標準,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市場背景燈,創設出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項目,這樣才可以無縫對接學校人才帶培養和企業需求。
(三)利用豐富的行動呢導向教學方法
智能樓宇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行動導向性的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行動能力,可以利用任務驅動型教學,其載體就是實際工作任務,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可以利用各種形式,例如小組擴展法和張貼板法等,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如果遇到了共性的問題,就要由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如果遇到了共性問題就要進行個別指導。在實踐教學當中可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采取全指導和半指導以及零指導三種方法。
(四)調整考核的模式
通常情況下學校都是利用期末考試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是很多學生都是在期末考試當中進行突擊復習,并沒有發揮學以致用的作用,在平時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應付心理。這就需要學校將評價體系進行改革,結合過程評定和結果考核,考核的實際內容需要加強理解和應用知識,提高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考核過程中需要增設專項技能和專項知識以及職業素養等,將高等職業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充分的體現出來。
結束語:
智能樓宇具備非常鮮明的職業特點,因此在設置課程內容的時候需要將專業特色體現出來。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經過不斷的完善,使其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較適合學生的互動,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合作當中。
參考文獻:
[1]張曉娟,張佑春. 基于職業能力需求的樓宇智能化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J]. 赤子(上中旬),2016,(03):75-76.
[2]黃志忠. “教、學、做”一體化智能樓宇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9):71-73.
[3]王春杰. 項目教學法在《樓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 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17,30(02):119-121.
[4]余冬貞. 新疆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綜合布線與網絡工程》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 經營管理者,2017,(12):366-3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