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東
摘 要:眾所周知,人文教育是初中數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把數學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思想教育結合到一起,在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教育功能,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內涵。就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旨在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人文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進行人文教育,這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適時進行人文教育,用數學文化對學生進行熏陶,繼而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一、利用趣聞軼事,體驗數學發現的愉悅
數學具有無窮的魅力,很多人折服在數學中并不是因為數學專業,而是對數學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趣聞軼事,讓學生切身地去體驗數學發現的愉悅。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分享,讓他們自己介紹一些他們在數學上發現的趣聞軼事,各自交流一些自己對數學的認知。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去解決數學問題,這不僅大大提高了解題速度,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這一課時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這樣一個故事:1876年夏季的一個周末,伽菲爾德在公園踱步時,發現兩個小孩正在激烈辯論,伽菲爾德感到好奇便走上前去詢問他們在爭論什么。其中一個小孩回答:“先生,如果兩直角邊分別為4和6,請問斜邊是多少呢?”伽菲爾德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小孩又問:“您能給我們解釋一下為什么是這樣計算的嗎?”伽菲爾德頓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于是便回家翻閱資料,仔細研究其中的奧秘。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二、學習歷史人物,在學習中進行挫折教育
數學學科發展經歷了很多坎坷。在數學發展史上出現了無數嘔心瀝血、艱苦探索的科學家,他們反復演繹計算,為數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心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向學生講述古代數學家的歷史事件,讓他們在學習中進行挫折教育,繼而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科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恰當地介紹祖沖之,讓學生在了解人物生平的基礎上更好地去感悟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意圖。當然對于人物的介紹也要詳略得當,對于祖沖之的圓周率可以做詳細的介紹,圓周率的發現花費了他無數的心血和大量的精力。當然在研究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很多他人的反對和誤解,但是祖沖之并未放棄自己的夢想,在挫折中不屈不撓,在他人的懷疑中最終得出了π=3.14…這一近似值,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的數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把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八位,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水平。祖沖之不屈不撓、知難而進的精神是當代學生缺乏并應該鼓勵與學習的,相信這種挫折教育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學生成績的不斷提高。
三、了解數學歷史,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源泉。尤其在當代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創造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不會被社會拋棄,才不會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去了解數學歷史,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假使沒有創造,就不會有數學家的創造活動,數學就不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與時俱進,不斷地為人類社會造福。例如,在學習無窮(或無限)這一內容時,大多數學生并不了解這一概念,也無法想象無窮的概念到底是多大,這是以往的數學中從未出現的概念,它比其他概念難懂,但有時卻也比其他概念易懂。無窮的概念超出了人類所能想象的極限,因此在解決這一類問題時,需要學生能夠具有創新意識,靠自己的想象去理解這一概念,在解決問題時,用創新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去解決。因此,培養創造精神對解決數學問題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夠在幫助學生解決基本問題的同時,更加深刻地讓學生去發現數學學科的魅力,繼而培養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唯實求真的品格
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很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練習時要擁有空間思維和邏輯能力,在進行數字演算時做到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不可大意,有時一個小小的小數點可能就會對整個答案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求真務實的品格。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解題時要做到仔細審題,認真熟讀題目要求,反復揣摩其中所隱藏的信息,仔細計算,書寫要有條理,書面要做到整齊干凈,不能自己想當然地去估算結果。例如,給出這樣的問題:“一件衣服的價格為m元,比另一件高6元,求另一件衣服的價格。”又如“西瓜比蘋果重30%,如果西瓜重n千克,那么蘋果重多少?”答:“n(1-30%)千克。”再如“2萬的平方是多少?”答:“4萬。”等等這些問題之所以得出錯誤的結論,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謹慎認真的態度,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這種錯誤或許在生活中并不會造成多大的后果,可如果放在計算機編程,對工程師來說也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
當然,在數學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它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導。要讓他們發現數學學科的魅力,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繼而在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中遨游。
參考文獻:
[1]高圣清.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人文素養教育[J].數學通報,2015(6).
[2]黃巖.人文教育是培養學生素養的有效途徑[J].上海教育,2016(2).
[3]丁曉軍.論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6(19).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