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飛
摘 要:著眼于學校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學校精神文化,在新課程的視域下探究學校精神文化的基本要求等內涵問題,形成富有指導意義的理論要素。探究基礎教育學校構建學校精神文化的基本規律,以期指導實踐。
關鍵詞:學校精神文化;基本要求;新課程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志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開始全面展開。這是一場基礎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在新一輪課改中,課程已不單純是知識的載體,更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形成新能力的過程。這場強烈倡導“以人為本”的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教育領域的重大變化,也對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1.學校精神文化要實現人文與科學的統一
在新課程的視域下,校園已不單純是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場所,更應該是關注學生完整的人生和個性特征,從而實現學生的人格完善和個性發展的地方,因而學校的精神文化應該由傳統地“重科學學習”向實現人文與科學的統一轉變。這一轉變要求學校精神文化應更多地關注人的生活熱情、自然意識、平等信念等。在學生學會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在學校精神文化的浸染中明白生存的意義,陶冶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養,思考內在境界,關懷獨特人生。
2.學校精神文化要實現創新與傳承的統一
創新意識是國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特質,新課程理念將創新精神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公民,作為新時期的校園精神文化也應該在傳承優良傳統的同時注入創新精神的特征。因為創新首先是一種思維上的啟迪和思考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一種具有突破意識和思想自由、鼓勵突破舊有和彰顯個性的校園氛圍和學校精神文化環境。
3.學校精神文化要實現本土與國際的統一
新課程理念下的基礎教育更加具有國際的視野,校際間的跨國際、跨民族、跨文化交流早已成為了現實,因而學校精神文化應更具有國際意識,這種兼容并包的國際化理念有利于培養出創新人才。同時這種國際意識一定要和本土精神相結合,這樣才能形成既符合本土實際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前瞻性的學校文化。
二、提高教學效能的需要
新課程理念下,人們開始對基礎教育的時效性問題提出較大關注。教育工作者開始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探究新的教學模式,重新著眼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期達到提高教學效能的目的。然而,僅僅從教學的技術層面和知識角度分析問題、解決教學的時效性問題是不夠的。無論教學還是學習都是發生在頭腦中的認知活動,這種認知活動受很多因素和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其中環境的影響十分重要。因此,現在許多學者提出了“學習場”的概念。自由平等、積極向上、公平和諧的“學習場”的建立對處于其中的教學和學習的主體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和諧的學習氛圍的營造更有助于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充滿自由和民主的合作關系,有利于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師生學習效能的提升。然而這種學習氛圍的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自由、民主、平等、向上的學校精神文化的具體表現。因而,要提高學校的教學校能,首先要從根本上構建起決定學校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
三、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個學校要發展壯大,首先要解決方向性問題,其次要解決時效性問題,最后要解決可持續性發展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學校精神文化的構建。學校精神文化的構建決定了學校要秉承正確的辦學理念和先進的辦學思想,并要把這些觀念和思想內化為學校群體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作用于學校的教育教學的工作中,進而不斷堅持、沉淀,最終凝聚為具有個性特征的學校形象。有了這樣一個具體、明晰、共同的辦學方向,教育的時效性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同時,教學效率是學校的生命,而唯有在科學的學校精神文化的浸染和影響下,構建出一個自由、民主、平等、向上的教學和學習氛圍,教學效率才有可能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學校的精神文化是一個基于學校發展的動態的文化體系,它在隨著學校的不斷發展而不斷修訂、補充著自己的文化理念,進而對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起到適時地引導、保證、修訂作用,保證學校始終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一所不具有校園精神文化的學校,只是一所沒有靈魂的教育機構,是行之不遠的。
四、新時期學生成長的需要
新課程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應關注人的獨立性、發展性、自主性,培養獨立的人、文化中的人、生活在世界中的人、關系中的人和生成中的人。這一要求不是僅僅通過學科學習就能實現的,它要求在關注人的同時構建出與之相應的和諧、統一的培養環境,在此環境中以獨特點燃個性,以平等呼喚平等,以自由影響自由。學校文化內在的教育導向和潛移默化的功能在陶冶高尚情操、疏導消極情緒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因而,要滿足新時期學生成長的需要,基礎教育學校便要建立相應的精神文化環境體系。
參考文獻:
林一鳴.淺論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3):68.
編輯 趙 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