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與社會》立腳點教學的整合要素植入和作用發揮,可以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習效率和培養綜合語文能力。下面以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課第一課《我愛我家》教學為例。
關鍵詞:整合要素;品德與社會;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8-01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70
整合要素是《品德與社會》課和語文課教學整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語文人文性要素特點,又富有《品德與社會》課的內涵。《品德與社會》立腳點教學的整合要素植入和作用發揮,可以實現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習效率和培養綜合語文能力的雙向性收獲。下面以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課第一課《我愛我家》教學為例。
《我愛我家》的編排目的是,認識人的生活離不開家,培養對家的親近感、歸屬感,感受家的溫暖,激發學生愛家的情感,感受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教材第2、3兩頁以街道人們進出家門的情形及相關生活圖片,視覺印象中加強了對關愛家、牽掛家、思念家的認識;第4、5兩頁,配了兩幅可愛稚嫩的兒童畫并預留了繪畫空間,引導學生畫自己現在或未來美好的家;第6、7頁“我的一家人”用許多生動事例讓學生感受家是溫暖的,并為學生各抒己見說家溫暖起到引啟作用。
教材內容試圖以現象呈現引導學生認識家的本質,而對家的內涵缺少文字性的概述和提示。“家”的內涵是豐富的,教材所呈現的還不夠全面。比如,家是溫暖的,充滿關愛、親情。這從教材能感受得到。但是關于家的其他核心要素如家人的勤勞、奉獻和家庭的安全、家庭建設及未來發展等似乎顯得缺失。“家”是一個涉及廣泛的話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該引導學生從更多方面認識自我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責任;自古以來,關于家的許多寶貴而豐富的人文素材,是教材和教學都不可忽視的整合要素。
基于此,教學《我愛我家》必須拓展和深入挖掘,從認識教材到閱讀古詩、寫話以及愛家行動等方面縱深延伸,以達到雙重整合、雙向性收獲的效果。
一、深刻認識教材基準性整合要素是基礎
盡管教材編排內容有局限性,但仍然是學習的基準、基調,是教學拓展空間的原點。因此應先讀教材啟發學生回顧、發現、聯想生活細節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力求認識家,感受家,產生初步的共鳴性。比如提問式引導回顧:為什么每天媽媽早早來到校門口?為什么每天放學回家就可吃到香噴噴的飯菜?為什么過馬路時爸爸總拉緊你的手?此外,還可以將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材中關于家的兒歌等美文集中呈現、閱讀,引起學生對家的認識升華。教學此課時,正好手上有一本歐澄裁兒歌專著,從中精選了幾首圖文吻合的童謠適當時機植入,這從兒童心理視角加深了對家的認識。
二、引創寫話認識家的內涵,豐富家的認識
對于三年級學生,如何通過引創寫話認識家的內涵。引創寫話在學生與家的認識間起到橋渡作用,以語言范例啟發學生的思維,降低寫話、作文難度,更讓學生感受到關于家的作文內容就在身邊,從而獲得寫話和作文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引創先要范例預設,看我的范例:我家的房子真大住著真舒服……是我最溫暖的港灣……我家有好多人,爸爸媽媽都愛我……我更愛他們……我家人都愛勞動。爸爸媽媽勞動多掙錢……我愛勞動寫好字,做一個超級少年。我要坐端正,講衛生,安全走路,考上大學……這么多預設都是為了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即不斷引創一直到激發了學生表達欲望為止。引創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家的內涵:有房子,有人,有愛,有辛勤勞動、奉獻、安全、美好的未來……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語言表達欲望便十足,你一言我一語的片段描述是對家的內涵認識的升華,為進一步發揮整合要素的作用奠基。
三、在古詩、美文拓展系聯中獲得“我愛我家”的特殊收獲
關于家的古詩是重要的整合要素。母愛、勤勞、歸鄉、思親等的古詩句都與《我愛我家》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雜詩》);杜甫的“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絕句》);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這些詩句有的表達思鄉之情與教材內容吻合,有的表達勤奮和努力,與愛家關聯。通過朗讀、點化、感悟,并與教材中的圖文相配合,圖片視覺印象加深,理性朗讀及點化、詮釋,使家的內涵更加豐富。古詩、《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的諧調相融,語文要素在《品德與社會》課學習中得到滲透,起到的作用不言自明:獲得了經典古詩的學習收獲,同時獲得了對家的特殊認識。
一年級上冊語文“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爸爸是一棵大樹……我是一只快樂的小鳥……”“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這些精短的美文也可巧妙植入教學中。比如引導學生在“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后加上“辛勤多賺錢,我家更美好!”這樣把包含著品德課要素的語文要素添加到教學中,語文學習與品德熏陶互為一體,學生心中的“家”更豐富多彩了。
四、愛家行動、繪本、日記,彰顯本色,點亮心燈
收課更要發揮整合要素的作用,要把“愛家”化為行動:每天幫家人做一件事,少添些麻煩為家人減負擔……愛家行動需要情理說教。如怎么少給家庭添麻煩,有的學生自制力不夠。我是這樣說理的:安全回家,家人開心,不安全回家,家庭麻煩,假如路上打架或不遵守交通規則導致意外,要花多少醫療費,家人還得花時間看護照料,這樣,你家的發展就比別人家慢,人家平平安安回家省了不少醫藥費,人家父母有時間去工作掙錢,用以購買日常所需……家,就因為你的不安全行為從此不得幸福安寧……家要有房子,有人,有愛,有勤勞,有安全的生活,有美好的未來……這樣從學生家庭利益的角度入情入理說教,學生“愛家的行動”也積極起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愛家行動以繪本或片段日記記錄下來展示:將繪本、日記編成電子小報打印人手一份閱讀,建立了濃厚的愛家氛圍和導向。愛家行動為真情多彩的繪本日記提供了生活基礎,評價和展示又得到了品德熏陶。
參考文獻:
[1] 陳維道.語文教學中的游戲創新與植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7):85-88.
[2] 陶元紅.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實施探討[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19):5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