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 要:音樂是表演的基礎,對舞蹈表演者來說,在表演過程中如果沒有音樂伴奏,演出過程就會失去韻味。因此應當在表演過程中,實現音樂和動作的有機融合,從而增強表演效果。本文將對舞蹈表演與舞蹈音樂結構的關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舞蹈表演;音樂結構;關系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103-01
一、舞蹈音樂結構與舞蹈表演的關聯
表演者在演出環節增加音樂伴奏,就會增強舞蹈的表演效果,使人產生賞心悅目的感覺,從而提高觀看者的滿意度。專業表演者指出,舞蹈動作是演出效果的核心要素,音樂起到了增添樂趣的效果,在表演中增添音樂伴奏,使演出者的專業性得到充分體現,同時表演和音樂之間存在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一)舞蹈動作和舞蹈音樂結構研究
專業人士指出,舞蹈與音樂之間具有相似性①,同時相似之處體現在這兩點。(1)舞蹈與音樂都歸于藝術。舞蹈和音樂都作為一種娛樂方式。能使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和趣味,更好的滿足了人們的內心需求。(2)音樂和舞蹈作用具有相似性。人們在欣賞舞蹈和音樂的時候,由于受到音樂的熏陶,從而使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不僅能提高人們的音樂素養,還能陶冶情操。由于舞蹈動作是有關人員根據音樂伴奏創作的,音樂對于表演來說起到了指揮的作用②,但是在表演過程中,需要注意音樂節奏、起落等。例如民族舞蹈《孔雀飛來》,人們在欣賞這段舞蹈的時候,感受到它有一定的寓意,因為人們在欣賞孔雀舞姿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這段舞蹈主要將孔雀優美的舞姿展示給大家,在人們心中,孔雀是典雅和高貴的象征,通過模仿孔雀的舞姿更多的感受生活的美好。《孔雀飛來》舞蹈中相關音樂具有民族風情,帶著自然的味道,從而使人們在欣賞舞蹈音樂的時候,感覺自己置身在山林之中,鳥兒在唱歌,微風略過,樹林蔥蘢,草木茂盛,綠草如茵,好像聞到了樹葉的香味,因此舞蹈音樂不僅帶給人感情基調,還將感情基調得以充分的體現。在舞蹈表演中,動作和音樂是表演的主要內容,并成為舞蹈表演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內容的編排主要依賴于舞蹈音樂,因此表演者只有將動作積極融入到音樂伴奏中,才能更好的體現出舞蹈表演的精彩和特色。
(二)舞蹈動作和舞蹈音樂的時間點分析
舞蹈不同,因此時間切點也就不同③。對舞蹈者來說,舞蹈動作切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夠讓舞蹈者在表演過程中體會到快樂,起到放松心情的良好作用,有關人員在表演過程中,對動作切點布置都是依據音樂節奏變化而變化,同時舞蹈音樂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輕柔型的,另外一部分是緊促型的,輕柔部分作為舞蹈切點,同時它可以使有關人員在演出過程中展開舞蹈相關動作,并釋放一定的壓力。舞蹈音樂是舞蹈動作的表現基礎,因此有關人員在舞蹈動作設計環節必須要充分考慮音樂伴奏,只有在伴奏下進行舞蹈,才可以更好的展現出舞蹈動作的美感和藝術性。
(三)舞蹈動作和舞蹈音樂的感情色彩分析
舞蹈表演中情感色彩的表現是舞蹈表演成功的重要保障,舞蹈演員指出,舞蹈表演中體現出來的感情色彩和舞蹈音樂中體現出來的感情色彩是相同的。通過表演,將自身對表演藝術的感情表現出來,同時舞蹈音樂感情色彩對舞蹈音樂表演中體現出來的感情色彩起到了直接的影響作用,在音樂伴奏的欣賞中容易受到藝術的熏陶,舞蹈動作和舞蹈音樂在編排上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都是表演過程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如在《花兒這么紅》舞蹈表演中,主要將新疆女子熱情、奔放的性格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段舞蹈作為新疆地區的特色藝術。這段舞蹈屬于西域風格,舞蹈動作較為輕快和靈活,從而將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以舞蹈的形式展示出來,但是動作難度較大,要求表演者必須具有專業水平,所以這段舞蹈在相關音樂的選擇中以輕快為主,展現出濃厚的感情色彩。為了使舞蹈音樂發揮出最佳的表演效果,有關人員在表演過程中加入了一些活潑、大膽的肢體動作,使舞蹈表演的感情色彩很好的展示出來,總的來說,舞蹈動作在整個表演中起到了畫龍點睛作用。
(四)舞蹈音樂和舞蹈動作的段落分析
舞蹈音樂具有段落性的特征。也正是因為舞蹈音樂具有一定的段落性,因此舞蹈表演的韻律美和藝術性才得以最好的體現。舞蹈表演分為三部分,即開頭舞蹈,舞蹈過程,舞蹈結尾,這三個部分都以舞蹈音樂為劃分點,舞蹈音樂的存在使得舞蹈表演相關內容更為充實,帶給觀眾的是畫面感,同時起到了增強舞蹈表演效果的作用。
二、結語
由于舞蹈音樂和舞蹈動作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緊密聯系的,舞蹈音樂是舞蹈表演效果的主要部分,舞蹈音樂促使舞蹈動作得以充分發揮,因此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有關人員要清楚舞蹈動作和舞蹈音樂的關系,并在音樂伴奏下將舞蹈動作更好的展現出來。
注釋:
①岳林.淺談舞蹈音樂結構和舞蹈表演間的關系[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06).
②肖宇丹.分析當代舞蹈音樂結構與當代舞蹈表演的關系[J].青年文學家,2014(05).
③吳芳芳.舞蹈音樂結構與舞蹈表演的關系探討[J].活力,201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