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好
摘 要: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是將人類發展的歷史和當今社會發展狀況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課程。初中生能在歷史與社會的學習中感知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以及社會發展的規律,樹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內容、性質和目的決定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人文性。導學案能很好地滿足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中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人文性;導學案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和思想觀念變化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階段接受良好的思想觀念教育和良好的文化教育,會對學生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歷史和社會課程是融合古今人類智慧的一門文科類綜合課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樹立比較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因此,人文性教育很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開始多樣化,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通過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和研究,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不斷進步,教育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視學生問題意識、創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養。導學案就是教育理念和手段進步的一個重要的產物,導學案強調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將導學案和歷史與社會課程教育人文性有機結合在一起,是時代對學生和老師的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
一、歷史與社會教育人文性的作用
傳統的歷史課程、社會課程割裂了歷史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忽略了歷史和社會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今天的社會就是明天的歷史,歷史是過去社會的部分寫照。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承認了歷史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在當代社會情況教育過程中聯系歷史,總結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規律,在歷史教學中聯系現實社會,培養學生的現實關懷,所以歷史與社會實質上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人文類學科。這就對歷史與社會教育的人文性提出了要求。面對古今社會變化,老師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過去發生的和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件,更多的是透過事件本身,讓學生對自己、對國家、對社會有正確的認知。因此在教育中就要注重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性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等。人文性教育讓學生更加重視精神追求、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完善,并且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建立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從課本的編排來看,歷史與社會,七年級注重的是對學生社會性的培養,八、九年級放在歷史方面,符合學生年齡段對知識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特點。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反映了教材對人文性教育的關注,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學生擁有充實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才能志存高遠,不被紛繁的世界所迷惑。
二、導學案的內容和意義
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配合教師科學的評價,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自主發展的路線圖。導學案的基本模式是“提前備課、集體研討、輪流主備、優化學案、師生共用”。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運用過程中,在備課階段能充分調動起每一位老師的積極性,集思廣益,做出更好的學案。課前老師小組研討準備好導學案以后,在課前將導學案分發給學生,導學案就會指導學生完成導學案所涉及部分的學習。導學案充分將課前預習、課中討論和課后拓展三個重要的學習過程融合在了一起。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問題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總之,導學案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推進器。
三、如何利用導學案實現人文性教育
很多老師和學校都已經意識到了導學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將導學案和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結合在一起,并最終實現課程教育的人文性?筆者認為導學案是一個教學工具,要想真正發揮導學案在教學中的作用,還要關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細節。首先,導學案的準備問題,導學案應該是很多老師思想的結晶。在歷史與社會課程備課的過程中,同一年級或者跨年級的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老師可以組成一個討論小組,每一個人輪流做小組長,負責組織整理小組成員對導學案的想法,并最終匯集成完整的導學案。其次,導學案使用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針對同一節課程,老師們最好準備兩到三種導學案,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分給不同的導學案。再次,學生也需要分組參與到課堂討論與課后學習中,這樣才能達到導學案促進歷史與社會教育人文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尹琦玲.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人文性分析[J].考試周刊,2014(20):135.
[2]王益輝.“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10(10):11-13.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