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明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作為國際指定的官方語言,簡單的“聽,說,讀,寫”,已經不能滿足中國學生的發展要求,是否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成為了英語學科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甚至教育界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發展;核心素養;時代;課程改革
近年來,關于“英語學科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相關話題被頻繁提起,其實這也反映了如今社會現狀,是否能夠適應時代全面發展,成為一名高素質人才,正是我們需要面臨的一項重要考驗。
一、當代初中英語學科教學的現狀以及對策研究
目前我國針對初中英語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處于前期,在開展教育工作過程中存在相當的短板和弊端[1]。我國的傳統應試教育使得社會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適應社會的能力。
1、加大能力培養的力度。在“老師講,學生記”的這種被動教學模式中,使得孩子丟失了本有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課本知識與課外實踐需要充分結合,在傳授基本知識的時候更加需要關注課外實踐。因為在這樣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并且還可建立學生彼此間的情誼。
2、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國的傳統教育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抓緊45分鐘的每一分鐘,甚至于占堂拖堂,然而卻忽視了課外的實踐[2]。這種灌輸式的教育并不能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研究表明,興趣占影響學生學習成功因素的25%,占影響學生學習失敗因素的35%,因而,興趣在學生學習過程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因此我認為,有三種解決方案針對這樣的弊端。
(1)教學多樣:比如在課堂中利用掛圖、漫畫、PPT等教學工具。
(2)多樣的學習方式:比如實踐、有聲閱讀、調查訪問、辯論賽等等鞏固所學知識。
(3)鼓勵永遠比指責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會使得他們看得到自己的成長,從而增強學好英語的信心。
3、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首先,身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了解并且熟悉掌握教學內容,在上課之前首先弄清楚教學步驟[3],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分析出來可能會存在的難點,從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等出發,引導學生們從傳統的被動灌輸式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主動學習。
針對這種情況我有以下幾種建議:
(1)老師應該做到深入淺出,“引導”才是老師的最終目的。
(2)除了備好課之外,老師應該嘗試著讓學生自我學習。什么材料可以讓學生講解,什么知識點由老師細講。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被動逐漸轉換為主動,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們的獨立學習能力將會大大增強,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增加了他們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二、如何開展教學活動
1、英語核心素養固然重要,但是基礎知識仍然教學的重中之重,因而老師在培養學生時,還是需要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也就是說,老師的傳授核心仍然是教材[3]。
2、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那么如何掌握正確的,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首先還得以教材為核心,掌握諸多英語知識。我們傳統教育中有種方式叫做“題海戰術”,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英語的基本語法分為:名詞、代詞、數詞、介詞、介詞短語、連詞、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副詞(比較級、最高級)、冠詞、動詞(情態動詞)、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將來時、現在完成時、被動語態、非謂語動詞、動詞不定式、賓語從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等,在多類試題中都會以各種題型出現,是否采用合理的解題方法,就是學習方式是否奏效的關鍵。比如在寫作題中,能不能抓住關鍵詞快速讀懂閱讀文章的整體跟中心思想,這就是你學習方式的表現。
3、文化認知,最好的方式就是演講與辯論。說到文化認知,我們首先會想到使用比較廣泛的國家。相比其他國家而言,我們對美國與英國的認知算是比較了解,文化認知實質上是一種必備的軟實力。針對某個國家的街區環境、城市建設、購物以及氣候各個方面來討論,有的時候國家的首都、景點、學校等等話題,都是開拓眼界的好素材,也都能夠幫助你更好的了解這個國家。
4、了解一個人是從了解他的情緒和感情開始的[4]。中西方之間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什么樣子的表現是贊美,什么樣子的表現是反對,如何才是認同,如何才是接受,什么又是否定呢?要深刻的了解這些,沒有什么方式比情景模擬更合適的了。老師可以邀請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模擬表演,也可以真對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進行討論,同樣的事情,中式的家長,老師,朋友如何表現,西式的家長,老師以及朋友又是怎樣的一種表現。情感是一種抽象的難以言語的東西,老師需要很用心的才能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給出正確的,合適的引導。
5、價值觀是一種比情感更加虛無更加難以言喻的東西,認同的原因是什么,反對的原因又是什么,它并不是單一的態度,而是學生建立在相對獨立的思考能力之上。比如西方講究自由,講究AA,而中方講究人情社會,講究你來我往,再比如每到特定假日,中國的各個景點都是人滿為患,而西方卻不同,他們的旅游時間并不固定,中國游客但凡出門,一定會拍照發朋友圈,但是西方人卻更加強調相聚感以及享受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在于成績和分數,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才是最終目的。如何讓新一代的學生具備民族精神和深深的社會責任呢,這對老師來說,是一個新的考驗,或許把灌輸教育的方式改一改,將重點放在思維方式與品德上,不斷的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我們都是一名合格的,有智慧的教師。
參考文獻
[1] 王燁暉,辛濤.國際學生核心素養構建模式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15(09):22-25.
[2] 張連仲,孫大偉,武和平,等.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育,我們應該關注什么[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5(11):4-6.
[3] 劉艷. 淺談在初中英語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8):00194.
[4] 羅佳. 淺談初中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