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加娜爾?木拉提汗
摘要:群眾文化工作,是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撐,是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必要條件。我們就是要通過文化生活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但是群眾文化工作始終面臨著如何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問題。本文試從群文工作的性質、功能和作用方面論述當前群文工作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實現兩個效益的最佳結合。
關鍵詞:群眾文化 公益性 社會效益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群眾文化工作既要面對市場競爭,不斷尋求自我的生存和發展,又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公益性文化的責任,發揮其自身的功能。近年來,經過廣大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在這方面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問題。本文試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論述:
一、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和作用
群眾文化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人們職業以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活動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和輔導的工作。其功能是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當今就是要培養現代人、教化現代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人們參與其中,接受各種藝術的熏陶,從而提高全民素質,推進經濟和社會的繁榮進步。要想更好地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就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我們黨在領導文化工作的長期實踐中,已形成了較完整的方針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黨的十七大報告深刻地指出:在現階段,我國的文化市場發育尚不成熟,在一部分文化經營者中,由于經濟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場的自發性傾向,往往容易導致經營和消費的短期行為,造成一部分文化藝術產品和藝術門類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失衡,造成文化的長期積累和短期消費之間的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運用經濟、輿論等手段,扶持那些社會需要但暫時在市場競爭中還處于困境中的文化產品和文化行業,從而把文化發展引導到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軌道。隨著文化建設的加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程度將會越來越好。改革文化管理體制,就是要向實現兩個效益最佳結合的目標努力。
二、群眾文化輔導的基本原則和內容
1、群眾文化輔導的原則,是輔導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它作為正確處理輔導過程中各種矛盾關系的規則,貫串于各類輔導的實踐活動中。體現為輔導工作根據社會一定的需求,對輔導對象身心進行教育和影響。輔導作為一項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實踐,必須確立明確的輔導任務。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各種輔導活動的方向,并予以正確地實施。
2、群眾文化思想政治的輔導是其他輔導工作開展的必備條件。群眾文化是建立在價值觀之上的,需要在輔導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對整個群眾文化的方向進行把握和引導,始終以保持群眾文化的先進性為目的進行工作。在群眾文化中加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營造善良風俗。對群眾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娛活動和思想,應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對傷害群眾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文娛活動,應堅決予以取締。思想政治輔導是把握群眾文化演進的大方向,避免毒害和謬誤的思想戕害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徑,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3、群眾文化輔導的另一面即對文化修養的輔導,是群眾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群眾文化的形成除娛樂性的群眾活動外,也應對文化知識傳揚和普及。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對群眾文化的輔導應有助于群眾文化修養的提高,通過文化知識的滲透,或自成主題,或結合娛樂活動,在不斷的發展中培養群眾高層次的審美趣味。讓群眾通過群眾文化輔導過程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以理性地判斷生活中的美丑,更清晰地區分人性中的善惡,才能更好地以正直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才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親身實踐中,最終形成良性循環,構建出從善如流、熱愛科學、積極向上的氛圍。
三、提高群文輔導工作的建議
如何搞好群眾文化工作及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趨勢建立多層次、多渠道興辦群眾文化事業的新格局回首以往,毋庸諱言,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相當長的時間里,群眾文化只是依靠國家搞、文化部門辦,沒有發動社會的力量,沒有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以致群眾文化的路子越走越窄,天地越來越小,無異于作繭自縛。改革破除了人們頭腦中的陳舊觀念,使群眾文化掙脫了束縛手腳的條條框框,政府文化部門一統天下的清冷局面被打破,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部門到企事業單位、從城市到農村、從集體到個人齊抓共辦群眾文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基層企事業單位、“職工之家”、“青年之家”等設施隨處可見,大家在此舉辦卡拉OK、琴棋書畫、崗位培訓等文化娛樂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城鎮街道,群眾文化館、文化站、農村文化中心充分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它們立足于基層、利用現有設施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成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受到群眾歡迎。
群眾文化是社會實踐主體按美的規律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在社會化滿足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徹底解放的體現。它以文藝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也包括了群眾文化事業的各種必備要素。是以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以市場為依托,向人們提供文化消費產品、場所、服務等城市文化現象。我國的大眾文化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而成長起來的。
總之,群眾文化工作是當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基礎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條件。它是人們在職業以外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娛樂的社會性文化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人們參與其中,接受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依靠其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培養和教化人,從而提高全民素質,推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進步。要想更好地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進行安排和輔導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運用經濟、輿論等手段,扶持那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困境和劣勢中的文化產品和文化行業,把群眾文化引導到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軌道上來,實現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