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 要:生本教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其與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采用生本教育的模式,可以促進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發掘出學生的潛能,使得數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主要介紹了在生本教育的指導下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生本教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還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綜合素質的提升。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簡單談談我的教學看法。
一、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在小學數學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會存在疑問,而課前預習就是讓學生將這個疑問進行整理的過程,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找到學習中的瓶頸,在課堂上,學生就可以著重注意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對于教師沒有講到的內容,他們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且,通過課前的學習,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也能更好地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學“加法運算定律”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讓他們掌握加法運算的規律。為了讓學生的預習有效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如拿一張紙將下面的解題過程蓋上,自己根據教材中的題目先進行計算,然后再跟教材中的解題步驟進行核對。教材中的題目是這樣的:“李叔叔準備騎車旅行一個星期,今天上午騎了40 km,下午騎了56 km。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學生在看到這道題時,他們都會很快地想到列算式40+56=96。然后看到教材中的56+40,學生也會思考:“這樣列式也是對的,也可以這樣計算。”接下來,在學生的計算探究中他們就會掌握加法交換律。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接下來的內容,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鼓勵學生參與課堂
生本教育的基本形式就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使其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積極地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地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性。
新穎有趣的事物更容易激發起小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調動起小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例如,在教學“測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數學教材的長、寬、高,也可以利用米尺測量小組內其他成員的身高等,這樣實踐性的教學環節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與意義,從而有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再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明信片、相框、書桌面等,先讓學生將這些圖形分類,并說出自己的分類依據。然后教師再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引導學生進行接下來的學習。結合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與手段設計課堂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充滿興趣,使其在積極情緒的影響下進行高效的學習。
三、注重實現以學定教
教學過程主要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部分內容,其中“學生的學”是主要的。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讓學生“先學”,教師“后教”,這不僅是一個順序上的要求,而且教師的“后教”要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前提基礎,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教學設計,以保證教師的“后教”可以真正地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引導并幫助學生進行更為高效的學習,進而使得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得到提升,使得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師生互動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所思所想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教學,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性。例如,在教學“角的分類”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對畫有各種類型的角的紙進行分類,然后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你們是按照什么標準來分類的?(角的度數)在這幾類角中,這一類的角是什么角?角的度數是多少?(直角,90°)……”經過這樣的提問互動,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參與到了課堂的活動中,并積極地發散思維進行思考。教師也在互動中逐漸地啟發引導學生,從而真正地實現了以學定教,也滿足生本教育的要求。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遵循生本教育的理念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助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主體性的激發,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與才能,從而使得數學課堂的教學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阮秀麗.生本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
[2]陳婧茹.生本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3).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