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彪
摘 要:問題教學模式不是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在新課改的推進中,問題教學模式因其適應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自主學習”等新的教育要求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問題教學模式理論基礎上對小學數學問題教學模式實踐應用開展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教學模式;策略
“問題教學模式”包括“引出→分析→解決→應用”四個主要環節,通過教學實踐驗證,這種教學模式是適應當前小學數學教育需求的,而且是高效的。可以看出“問題教學”模式其實是探究模式、拋錨模式、合作模式、發現模式等教學模式的解構與重建。
問題教學模式在實踐應用中應把握幾個要點,一是緊緊圍繞“問題”這個核心,二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思維能力為根基,三是避免程式化灌輸,不能將模式當作教學的“流水線”。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照應這種教學模式的幾個根本特征,一是“問題”貫穿始終,二是強調學生主體,三是開放與互動。下面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圖形的面積”教學為例進行實踐應用分析。
一、引出問題
引出問題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問題的設計,二是問題的“拋出”。
在問題的設計上,教師應把握“巧、準、趣”三個字。巧在于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借上“問題”的力;準在于精準把握所要學習的內容;趣在于“問題”能夠引發學生學習的意愿。在問題的“拋出”上,教師要精心設計引導、合理構建情境,可以采用的手段有:情境構建法、新舊知識關聯法、生活實例法等。
在教學時,我的問題是:“我們學校的甬道邊上有一些空地,它們形狀和大小都不一樣,學校打算在這些空地上種上花草,但要先知道這些空地的面積才能知道買多少種子,你們能幫助老師來算一算面積嗎?”
這個問題引出了“幫助老師”和“綠化校園”兩個情境,又指向了多邊形面積這個知識。
二、分析問題
在給學生提出問題,給定學習方向后,教師就可以對其進行“分析”問題方法和思維上的指導,眾所周知,小學生年齡小,喜歡游戲,所以讓學生在相對自由、開放的氛圍下開展對問題的解析。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內容,讓其對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基本思路有個入門的認知,知道用方格分格的方法來對多邊形進行分解的分析思路。然后,我給學生展示了多個多邊形讓學生按小組展開研究“怎樣用方格線將多邊形進行分解”。在學生討論后,我讓學生展示研究結果,然后,我將知識進行匯總,將分解多邊形的基本要點向學生講授:如分解用的方格要采用正方形、分解圖形時盡可能將某些邊線與分解方格對齊等。
三、解決問題
在學生掌握了對多邊形圖形的分解技能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來 “解決”問題了。這一教學環節的目標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分析”的結果通過數學的手段轉化為最終的計算結果,讓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將知識點內化并在這個環節突破學習遇到的重點及難點。
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將“分析”環節中的圖形,按他們的分解方法進行實踐操作:用剪刀將紙剪出圖形,然后按“分析”結果對圖形進行實際分解,再讓他們想辦法通過旋轉、平移、翻轉等辦法,將圖形重新組合成一個可以計算的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等,最后進行面積的計算。這個環節的難點是圖形重新組合,教師通過讓學生多練,給學生展示案例的方法打開他們的想象空間,拓展他們的思維。
四、應用問題
小學生在學到數學理論知識后,不一定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的生活中。教師還應對學生進行實踐 “應用”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掌握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也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標和方向。教會學生應用知識,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更牢固、更深刻。
在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后,我帶領學生拿著卷尺到操場上去“實踐”,讓他們分組合作丈量空地,并畫出空地的形狀和邊長等,然后,我將開頭的問題重新提出:“同學們,每平方米要買草種1kg,大家來幫老師算一算需要多少草種吧?”學生按照前面的步驟,先分析、后分解、再重組,基本能準確地計算出實際的土地面積。
實施完一個完整的“問題”教學模式,學生已經牢牢地掌握了“多邊形圖形面積計算”這個知識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模式是有效而且是高效的。但教學模式不是一個固化的,不能更改的“鐵范”。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模式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及自身教學風格進行個性化選用,拘泥于教條的教學模式不會起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再好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也不會是萬能的,教師在應用時應注意根據教學實際進行調整和優化,使教學模式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孫敦志.基于問題探究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改革[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4(4).
[2]石惠.淺談“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下的問題設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2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