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摘 要:新課程實施以來,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被不斷更新和完善,無論教師采用哪種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都要抓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質。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數學活動
一、創設情境,引入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要探究的問題,即本節要學習的內容。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之中。情境創設的理念:
1.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理解了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情境的創設為本節或本單元的數學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
4.情境的創設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學生興趣高,求知欲就強,也就愿學、樂學,就能學得好,記得牢,教學效果就會很好。反之,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就會產生厭學心理,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實質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里的“數學活動”涵蓋很廣,讓學生觀察、操作、討論、推理、證明等都是數學活動,因此對新知的探究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活動中領悟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活動經驗。
(一)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問題提出以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要讓學生先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和目標自主學習,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去自主探索。
怎樣讓學生自主學習呢?
1.要讓學生認真閱讀“導學提示”。
“導學提示”就是把要探究的問題細化成幾個小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即: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先自主探索,再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初步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導學提示:
(1)你能用兩個同樣的三角形拼出學過的圖形嗎?動手試一試。
(2)你是怎樣拼的?和同桌議一議。
(3)仔細觀察拼出后的圖形,你發現了什么?
我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 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 。
我會總結:
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積= 。
用字母表示:s= 。
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具體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讓學生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學會思考。
2.認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教師要明確、具體地告訴學生看教材哪一頁的哪一部分,用多長時間,達到什么要求,自學完成后教師將采用什么形式進行檢查等。
3.必要時要結合學具動手操作,認真記錄。
(二)小組合作,彼此交流
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必定有所收獲,也可能存在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此時的小組交流已經顯得非常必要了。
交流的內容:一是先交流自己的收獲;二是交流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三是認真傾聽同伴的意見,及時補充,取長補短。
注:重點交流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三)分組匯報,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即分組匯報。一節課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交流展示環節。教師要善于抓住這種課堂上隨機生成的教學資源,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師小結,知識生成
此環節主要通過教師小結、梳理,把學生獲取的零碎的、片面的、不完整的知識,使之系統化、完整化、科學化。
三、應用反饋,加深理解
通過本環節的教學,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便于教師調節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一)練習設計要求
題型的設計要和學習目標一致。目標定什么、練什么、測什么,老師應明確指出該環節內容應該在課堂上完成。
題型要靈活多樣:
1.基礎性練習:關注本節課的知識點(“做一做”,情境中的問題等)。
2.變式練習:形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
3.拓展性練習:聯系生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量要適中,不能太多,難易要適度,以6分鐘左右的題量為宜。
(二)練習處理要求
1.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
2.教師要及時評價。
3.做到“堂堂清”。
四、課堂總結,反思提升
讓學生對照三維目標談談自己的收獲,總結需要提高的地方。學生要依據“學習目標”進行學后反思,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反思,知道哪些目標已經達到,哪些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教師要反思教學方法是否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學環節有無失誤;重點、難點是否得到突破;對學生的指導、點撥是否到位等??傊?,要在不斷反思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顧繼玲.數學“學案導學”研究述評[J].數學通報,2012(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