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衛紅
摘 要:數學練習作為數學課的重要環節之一,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除了能夠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外,最主要的是還能夠學會如何充分運用新知識,從而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從這當中能夠看出,練習對于學生學習數學是至關重要的。對此,專門針對小學數學練習的創新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練習;創新
一、小學數學練習的現狀
(一)過度重視書面練習
大部分教師把數學知識講解完之后,為了能夠讓學生全面掌握知識,都會安排學生練習數學書本上的習題,卻把相互討論與口頭練習以及動手操作等實踐練習忽略掉了,從而使小學生操作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二)盲目讓學生進行題海練習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運用少量時間教學,多數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大量練習。教師所采用的這種方式是盲目的,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比較單一化,沒有使學以致用這一目的實現。如果把相同的知識內容換個問法,學生就解答不出來了。
(三)沒有具備普遍性
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教師讓學生練習的時候,往往缺乏一定的普遍性。換句話來說,就是沒有對學生因材施教,而且也沒有想到因材施教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所以,在數學練習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因材施教與因人而異。
(四)封閉性練習的困擾
大部分數學練習都是讓學生按照數學課本上的課后習題來進行練習。這種練習方式的思路相對來說比較單一,而且靈活性也不強,最主要的是缺少思路開放與條件隱蔽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的數學練習題。
二、小學數學練習的創新
(一)應當明確數學練習目標,重視練習的針對性
教師在設計練習的過程當中應該對數學練習目標進行明確,教師不僅需要緊扣數學教學目標,把教學重點突出來,還需要提高對于練習針對性的重視程度,把練習與學生的真實情況有效結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設計出與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心理特征及認知結構完全符合的練習,這樣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到數學練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長方形面積”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應該使學生掌握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取決于長和寬,這樣對于提高練習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適當整合數學練習內容,增強練習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指導者這一重要角色,需要與實際有效結合在一起,適當開發教材內容,然后再對練習進行整合,從而提高練習的有效性。例如,教師講解完“乘法運算律”這節內容之后,數學課本在“練一練與試一試”的前提條件下給學生又安排了很多練習題,可是從目前教學情況來看,教師由于被一節課,教學時間所影響,把所有的習題給學生一一講解完是完全不可能的,與此同時也不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幾組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能夠通過采用乘法運算律來進行簡便運算的題目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小組接力活動中通過比賽來把習題解答出來,采用這種方式能夠把單調乏味的習題解答變得充滿樂趣。
(三)應當呈現新穎的題型,激發練習的趣味性
在數學練習過程中,教師要全方位考慮學生已有知識,然后給學生設計一些富有情趣的習題,這樣學生才可以體會到數學所帶來的樂趣,對于數學這門課程產生親切感,不但能夠使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得到提高,而且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數學教師可以按照小學生自身所具備的特點,呈現出新穎的題型,把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出來。比如,設計判斷題的時候,讓學生做法官;設計改錯題的時候,讓學生當醫生。這樣學生才會對數學充滿興趣,從而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發。
(四)應當貼近日常生活,提高練習的應用性
練習的時候,把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突破點,然后把和小學生比較熟悉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合理融入數學練習過程中,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例如,當學生學習了“小數加減法”之后,可以安排學生算一算自己家里一個星期的收入與支出,這樣除了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外,最主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總之,小學數學練習的目的就是能夠讓學生對于知識更好地掌握,而且還能夠學會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解決難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提高對于課堂練習這一環節的重視程度,然后有效地來實施課堂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錢元香.如何創造小學數學的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C],2014(6).
[2]王志弘.珠心算與小學數學的全面融合[A].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學術研究專業委員會[C],2014(27).
[3]劉珍.小學數學教學媒體之我見[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C],2015(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