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要〕自2013年以來,甘肅省平涼市第二中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開始用善行積分制來幫助、引導違紀生,重拾自信,積極學習和生活。本案例的主人公小李就是受益于善行積分制的一個典型例子。善行積分制是平涼市第二中學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個教育創新,它是一種以心理疏導化解心結、危機干預解決問題、善行積分制跟蹤評定的教育方法,簡稱“平涼二中學生善行積分制”。這一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成為了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中的一個亮點和突破口。具體做法是,給部分自制力差、行為習慣不良的違紀學生,專門制定了一項制度,即違紀生要在心理教師、班主任和全班同學的幫助、激勵和監督下,做好事、行善舉,并將自己的善行善舉記錄在平涼二中學生善行積分內,用以兌換積分,積分累計達到一定分數后,便可申請取消處分。以此來激勵學生盡快改掉自身不良行為,融入班級,跟上學校的正常教學節奏,引領他們找到真正的自己。
〔關鍵詞〕自我評價;認知矯正;放松技術;行為矯正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6-0057-04
甘肅省平涼市第二中學是一所全日制區屬重點高中,全校三千多名在校生中,多一半來自周邊鄉鎮,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住校生占每個班級人數的一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再加之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由于各種原因對自己的孩子無法或疏于管理,心理脆弱、情緒不穩定、喜歡標新立異、追究新鮮刺激的中學生們,在校園內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打架、抽煙、曠課、上網的情況,我校紀律嚴明,對于這種現象,嚴查嚴管,學生一旦違紀,都會按校規予以處分。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部分受了處分的學生,由于感到遭受了打擊,在同學和老師面前抬不起頭,出現了自我評價降低、自暴自棄的苗頭,學習交往都受到了影響,很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本案例的主人公,小李(化名)就是因為吸煙、上網被學校發現,給予記過處分后,出現自暴自棄、學習退步的一個典型例子。
針對小李這一情況,我校心理發展指導中心,本著愛護、引導、發展、幫扶的心理育人原則,利用“平涼二中善行積分制” 由專職心理教師每周定期對其進行幫扶。簡單說,就是通過制度化的保障和可操作性的措施,應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給他一個通過自身努力,重新積極學習和愉快生活的機會。學生以“善他人、善集體、善環境、善個人”為行動核心,身體力行地做好事,在班主任和全班學生的監督核實下將好事或善舉兌換成積分,積分累計達到一定標準后,由學生書寫申請,班主任和心理教師簽字確認后,提交學校德育處申請取消處分。整個積分過程由心理教師全程監督,每周小李將善行積分冊上交心理教師一次,同時心理教師與他面談,交流反饋一周的善行心得,并將反饋內容記錄在善行積分冊上,激勵他繼續努力。我們通過這樣的制度和方法,激勵著像小李一樣的孩子,在助人、利他、悅己的同時,將良好的行為,逐漸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將教育變成育人,重新成就一個守紀律、知榮辱、愛學習、愛生活的最好的自己。
一、一般資料
小李(化名),男,16歲,我校高一年級學生,身高1.70米,體態正常。
患過重大疾病,父母雙方家庭無精神病史。
獨子,父親是公交司機,母親無業,父母對兒子以后的就業沒什么門路,家庭生活也不寬裕,惟一的希望就是好好學習,考一個好大學,這樣將來才能有一份輕松的工作,因而母親在其上小學后就再未工作,在家專職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父母從小對其要求嚴格,一心只為學習,只要是在學習上花的錢,父母從不吝嗇,所以小李從小除了學習沒什么其他的愛好。為了少挨罵,本人做事較謹慎,追求完美,學習成績從上初中至高中,一直排在班上的前十名左右。可是進入高中以來,幾次模擬考試成績均不理想,特別是在最近一次月考中,成績大幅度下降,僅排在了班級36名,因此覺得模擬考試都考不好,高考一定沒希望,家長得知這一情況后,整天對其嘮叨個沒完,責怪他不夠努力,考不上大學就完了,開始他還能聽進去,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可是兩次考練習后,成績并未提升,在加上高中本來課業負擔重,很多時候當天作業都不能完成,更別說復習與預習了。時間一久,小李不堪學業的壓力,開始學著抽煙,并和同學相約去網吧包夜上網,以此來緩解壓力,結果被學校發現,給予了記過處分,本來學習壓力過大的小李又背負上這樣的打擊,從此開始自暴自棄,上課睡覺,不交作業成了家常便飯,嚴重影響了個人的學業和發展。據了解,小李與班主任、同學及科任教師關系融洽,未出現社會回避行為。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1.主訴
總打瞌睡,入睡困難,對自己失望。
2.個人陳述
自從上了高中后,我自己一直都沒有徹底放松過,尤其在上學期背了處分后,我就覺得我完了,老師看不起,同學開玩笑也總拿這事奚落我,我其實也努力過,可是不要說學習不如以前,就是這個處分,會放進檔案直到我高中畢業,我受不了這個,從小我都對自己要求嚴格,沒丟過這么大的人,我自己太倒霉了,只出去一次就被抓住了,背個處分干什么都沒勁。
三、咨詢師觀察以及他人的反映
1.咨詢師觀察
小李身著校服,較為整潔,講話時聲音和語速都較低,但思維清晰,無幻覺、妄想,無智能障礙,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要求。另外,他對心理教師較為坦誠,但談話時注意力不夠集中,與咨詢師的目光接觸少。
2.母親反映
由于家境不好,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惟一的希望就是兒子,只有順利考上好的大學,將來工作才有希望,才能給自己掙回面子,另外,親戚家的表哥表姐,大都考上了二本,周圍鄰居也都覺得小李從小勤奮,考大學一定沒問題。小李從小懂事,也很看重自己的成績,晚上回家仍然自學,孩子上網、吸煙自己也有很大的責任,可能逼他太緊了,可是自從給了處分后,一下子像變了個人,雖然再沒去過網吧,可是心也沒在學習上,回到家不愛說話,飯也吃得少。endprint
四、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小李的具體情況,與本人協商后,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改變小李對受過處分就低人一等的錯誤認知,并通過“平涼二中善行積分制”的執行標準,制定個性化的行動方案,幫助他取消處分,重拾自信。
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在近期目標的基礎上,提高其戰勝挫折和困難的信心,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悅納自己,用積極、辨證、發展的態度來面對學習和生活,習得正確認知模式。
五、假設性分析和解決方案
小李的問題表面上看是由于在學校生活中受到打擊,因而失去自信,出現自我退縮、自我放棄的行為,而內在卻是由于他存在不合理信念、完美主義傾向,個人焦點化思維嚴重,認為給過處分后,人人都會時刻記得自己的“污點”,否定自己;另外,也是由于對自己學習能力認識不足等認知因素造成的。應立即對其采取操作性強的行為訓練和合理情緒療法進行認知矯正,否則將會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導致抑郁的出現。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主要使用的咨詢方法:行為矯正法(平涼二中善行積分制)、合理情緒療法。
行為矯正法是一種心理輔導與治療理論,它是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目標是幫助個人消除不良的行為或不適應的行為,學習和建立良好的新的行為[1-2]。我校的“善行積分制”就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針對特殊學生群體制定的一個行為矯正方案。針對存在不同問題的學生,善行積分制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方法都有所不同,根據小李的情況,我們為他量身制定了個性化的善行積分行為方案。
小李的善積分行動方案:
(一)操作方法
此方案的執行要以“善他人、善集體、善環境、善個人”為核心,身體力行地做好事、行善舉,在班主任和全班同學的監督下核實,便可兌換為積分,積分累計達到180分時可以書寫申請,班主任、心理教師簽字確認后,可提交學校德育處申請取消處分。整個過程,由心理教師全程監督,在每個環節予以評價反饋,每周定時將善行積分冊上交心理發展指導中心查閱簽批,同時心理教師與小李進行反饋訪談,將每次談話做一反饋評價,記錄在評價冊上。
(二)小李的善行規范與評分標準
1.善待他人
(1)孝順父母,能分擔家務,保管好自己的個人物品,酌情加1~5分。
(2)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身體力行地制止校園內外不文明事件的發生,酌情加1~5分。
(3)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待人有禮貌,酌情加1~5分。
2.善環境
(1)認真打掃所屬班級區域衛生,不隨手丟垃圾并主動保潔,酌情加1~5分。
(2)能主動幫助打掃、綠化、校園和小區,獻愛心,酌情加1~10分。
3.善集體
(1)積極參加班級和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并努力爭取榮譽,酌情加1~5分。
(2)愛護公物,能主動保管、清潔、維護班級和學校的公共物品,酌情加1~5分。
4.善待自己
(1)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持續一周,加5分,如有間斷,不予加分。
(2)每天按時、保質、保量上交作業,持續一周,加5分,如有間斷,不予加分。
(3)上課積極參與討論,回答問題,每次酌情加0.5~1分。
(4)勤奮好學,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項有益活動,在校刊、校廣播站發表作品,國旗下演講,參加各類型學科競賽、運動會、團體活動等,按取得名次酌情加1~5分。
(三)操作流程
1.小李每周將自己的善行事跡填寫在自己的善行積分冊上,并注明兩人以上的“監察人”姓名后,在“申請分”一欄內填寫每件事跡的申請分。
2.每周班會時,將善行積分冊上交班主任簽批,在核實事實的基礎上班主任在善行積分冊的“批準分”一欄填寫批準分,并在“批準人”一欄內簽字。
3.心理教師每周定期對小李的善行積分冊批閱評定,進行監督。
(四)注意事項
1.本制度采用積分制,積分達到180分,可以申請取消處分。(根據小李的表現,積分數目可酌情加減。)
2.積分活動可采用自己申請,班級同學或班委會提議,科任教師推薦及家長申請等多種方式進行,全班同學為監察員,班主任及班委會認可即可加分。
七、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1.填寫平涼二中善行積分冊的個人信息。
2.根據收集資料,做出初步診斷。
3.運用共情、傾聽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4.與求助者一起制定咨詢方案。
第一次咨詢主要是攝入性會談,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我用真誠的共情技術和小李一起探尋了他的心理矛盾和改變的意愿;讓小李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讓他好好回憶發生這種狀況的感覺,找出不想學習、總打瞌睡、自我放棄時的內心想法及身體、情緒的變化情況,越細越好。小李思考片刻然后說當聽到在全校大會上宣布給我處分時,我的腦子就“嗡”的一下,不相信這是真的,后來看到老師嚴肅的表情和某些同學的壞笑,心里像澆了涼水,想著本來學習退步了,這下又給了處分,我是在班上抬不起頭了,以后上課時,老想這個事,想著想著就打瞌睡了,后來想著再怎么處分已經背上了,改變不了了,所以覺得干什么都沒意思,作業也懶得交了。
布置作業:
1.找出自己的十個優點,寫在紙上,每天大聲朗讀五遍。
2.回憶以往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類似的情況,當時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是如何解決的?
第二階段:咨詢干預階段
第一次咨詢:首先反饋上次的作業,然后利用心理學技術,矯正小李的不合理認知,并用善行積分制的行為矯正法來布置下一階段的作業,以下是談話摘要。endprint
師:你說你背了處分的事,別人都知道,而且一看到你就會想起,就會在心里嘲笑你是嗎?
小李:他們肯定見到我就想起那件事。
師:你怎么證明?(質疑式)
小李:我猜想的。
師:那是不是真的那樣呢?別人一見你就想起那件事?
小李:反正我背處分的事別人都知道了。
師:別人可能知道了,但是不是時刻都記得它呢?
小李:我想應該是的。
師:那么說,你做過什么事,別人都會記住的?
小李:我想是的吧。
師:那你做過多少事呢?
小李:我做過的事當然很多。
師:別人都記得嗎?別人是不是滿腦子不想別的事了,都記得你的事?(夸張式)
小李:(笑)不是的,是我自己那么猜想的。
師:那么說,是你頭腦中的想法,而不一定是現實了?
小李:嗯......也許是吧。
第二次咨詢:實施咨詢方案。首先,我反饋咨詢作業:小李在上一周做了很多事,首先是主動承包了班級的衛生角,負責整理清潔衛生潔具,加3分;其次,主動幫班級提水加2分;再次,上周連續一周未遲到早退,作業能按時上交,加10分;最后,由于在語文課上回答對了問題,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當場加了2分,綜合起來小李在上一周一共積累了17分。
小李微笑著拿來了自己的積分冊,感覺整個人比上次都精神多了,說話的聲音也大了許多,在談到感受時,小李說自己其實以前是想太多了,只要自己肯努力,老師還是很喜歡他。趁著小李開始有了自我反思,心理教師又給他初步介紹ABC理論,并應用這一理論和他一起分析、發現存在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通過分析,小李意識到,并不是處分讓自己自卑和消極起來的,而是因為自己對處分的看法,讓自己變成這樣。另外,自己內心存在不合理信念,比如說背了處分就感覺糟糕至極,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別人也會時刻記得這件事,會看不起他,等等。
布置作業:
1.讓小李結合日常生活,舉例說明自己問題的根源,反思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2.繼續堅持用善行積分制規范自己的行為。
在以后的每周一次的咨詢中,小李每周都會認真填寫善行積分冊,由于放下了思想包袱,小李的睡眠好了,上課也有了精神,每周都堅持做好事,幫同學抱作業,幫班級打掃衛生、提水、鎖門,開關白板,照顧班級盆栽,按時保質完成作業,上課積極參與討論等,熱心班級和他人的舉動,給小李帶來了好人緣,同學們都對他很友好,還推選小李當了班長。重新找回自信的小李開始熱心學校活動,心理發展中心組織的“我的心路歷程”有獎征文比賽、團委組織的經典誦讀比賽,還有英語口語大賽,小李每個活動都參加,本來語文底子不錯的他在這些比賽中都獲得名次,當然也為自己積累了不少積分。小李的狀態越來越好,每次來的時候都精神百倍,我們也滿心欣慰,同時也更加堅定了用善行積分制來幫助、引導學生真正做到改變的決心。
第三階段:實踐與成效
四個月后,小李由于表現積極,提早積夠了善行積分,當周一晨會上,德育主任鄭重地宣布小李由于表現出色,取消處分時,全校同學都對小李報以熱烈的掌聲。之后的小李學習一直都很勤懇,一年半后,小李成功考入了天水師院,在臨別的留言本上,心理教師認真地寫下了這幾句話: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在這一年,有五十幾個像小李一樣的孩子,經過善行積分制的引導和監督,成功地取消了處分,通過積累自己的點滴努力,在老師和同學的心目中成功轉型,將良好的行為用持之以恒的行動深刻內化為自己的習慣。大多數學生在整個善行積分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熱愛學習。目前已有150余名學生通過了善行積分制的考核評定,成功取消了處分,有的成為了班干部,有的在班級中表現優秀,有的已經成功考取了大學,受到班主任和同學的積極肯定和贊許,學生打架、抽煙、曠課、上網等現象明顯下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也由管理說教型向引導激勵型成功轉變,反饋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葉奕乾.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張春興.行為主義心理學[M].浙江: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第二中學,平涼,7440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