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光
摘要:在數學教學的實踐中,我切實認識到:學生思維敏捷與否,解題能力的高與低,關鍵在于教師的指點與引導。正確的引導,能使學生在活躍的教學氣氛中潛移默化地吸取“營養”,自覺養成精思巧想的聰敏品質,在教學中教師如何發揮主導作用,是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關鍵,結合實踐談談我的一點作法和體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質量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時應先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學習和了解學習目標,做到對所學內容心中有數。學習目標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六年級的數學教學,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級的新知傳授;另一方面,還要幫助學生對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查漏補缺,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使學生養成對學習、生活、人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在教學中教師在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課本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引導學生去探索、去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只有幫助學生夯實了基礎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落到實處,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話。
二、靈活組織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自己身邊客觀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是提高小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體現。教學中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數據等,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并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建立概念的全過程,使學生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發展了思維品質;引導學生了解、認識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在往返學校路上,通過"走一走"等建立起"千米"的實際長度的概念;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再如解答簡單應用題時,根據問題找出所需的已知條件就是分析的過程,根據已知條件提出所能解的問題就是綜合的過程。解答復合應應用題時,分析、綜合就較為復雜。先把復合應用題分解為幾個有聯系的簡單應用題,進一步分析解每個簡單應用題所需的已知條件,然后把已知條件成對的結合,連續地解答幾個簡單應用題,最后得到問題的答案。
三、指導學生認識、解決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中的數學問題
一個人數學修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志是看他如何理解數學的價值,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傳統的數學教育把數學知識本身的數學知識的運用分開來處理,只重視知識的積累和記憶,忽略了學生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中去的意識培養,沒有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無論是新課還是訓練課,都應結合生活實際,創設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如學完“長方形面積”,讓學生給鏡框買玻璃,學生說出知道鏡框的長和寬就知道買多大的,于是我把外框的長和寬告訴學生,學生很快就算出了要買的玻璃的大小。緊接著我問:這塊玻璃能不能安裝上?為什么?有的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馬上就想到安不上,太大了。在此基礎上我又說了內框的長和寬,這時學生馬上說還是安不上,太小了,到底多大的玻璃才能安裝上?學生們根據實際情況最后達成共識。這樣,不僅深化理解了長方形面積的求解方法,而且重要的是解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應該煥發出其生命活力。具有活力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小學數學課堂尤其應該煥發出其本身的活力,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提前布置了一個讓學生在家里查詢媽媽外罩衣服商標牌上所標示的面料各種成分的含量和牛奶各種營養成分百分比的作業。上課時,學生爭相發言,有的把媽媽衣服的商標牌和牛奶拿進了課堂。經學生展示,媽媽衣服面料各種成份含量:纖維65.9%、錦綸29.5%;牛奶各種營養成份百分比:能量3%、蛋白質4%、脂肪4%、碳水化合物2%、鈉4%、鈣10%。那么什么是百分數呢?接著,我就引進了百分數的定義:像這樣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我們把它叫做百分數。
這樣從生活入手,學生就很容易聽進去,和生活聯系起來,學生掌握得也就更牢固。記得當時,我還列舉了成語中的百分數,如百發百中(100%)、百里挑一(1%)、半壁江山(50%)。學生覺得很有趣,對百分數的知識掌握得也很快。在講《圓的認識》的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圓這個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汽車輪子、圓的生日蛋糕、圓形餐具等等。學生興趣很高。趁機我便讓學生思考并討論為什么汽車輪子是圓的等問題。學生經過討論后得出,圓的輪子光滑,便于行駛;圓形餐具比方形或其他形狀的容量大……這樣一來,學生對圓的認識就深刻多了。這樣也有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五、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行分層教學
教師可考慮在小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遵循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材施教"是孔子在《論語》中最先提出的,指學校、老師要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真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因材施教也是世界各國普遍肯定的教學原則。原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中提出"使包括后進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班級統一上課的方法是目前學校教育中很基本的教學模式,它雖然持續了很多年,但他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教學步調一致,不能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有些學校一味追求考試成績,使很多教師忽略了學生之間最重要的個性差異,只是用著異常固定的方式"孜孜不倦"地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一批又一批不同背景下的學生,教師面對的是個別差異非常明顯的學生組成的班級,進行的是普通不分等級不能揚長避短的教育,沒有絲毫創新可言,不能很好地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嚴重縮減了學生發展和學習知識能力的空間。因材施教最重要的就是對于不同學習者不同能力等差異進行不同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像馬克思講的那樣,要正確對待差異,不能同,要存異,要追求個性,做到既能發揮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又不放棄基礎不好的學生,使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