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杰
摘 要:研學后教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在研學后教的過程有不少的成效,也出現了一系列值得探討的內容。研學后教的核心理念是:把時間還給學生,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還授人以欲。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
關鍵詞:合作;體驗;有效;發展
數學課堂更需要真實的、富有實效的學習活動,那么怎樣才能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有效的教學呢?教師如何實現這有效的教學行為?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在合作中讓興趣動起來
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得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就拿低年級的小同學來說吧,由于他們的心理特點,都是比較貪玩的,針對這一特點,我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參與豐富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其自主、積極地投身到學習數學知識中。例如,我在教學乘法口訣時,大膽放手讓學生小組自主探索、合作,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總結歸納出乘法口訣,如在教學6的乘法口訣時,我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用六根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結果有的小組擺出了一條小魚,有的擺出了一棵小樹,有的擺出了一張小桌子,還有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然后讓各小組相互欣賞自己的活動成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記口訣也是個難點,通過課堂上小組比賽、同桌互背等方式進行,學生在比賽、競爭中獲得了知識,老師不用再那么費心,手把手地把乘法口訣灌輸給學生了,而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總結出來,這樣既使學到的知識記得牢,又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在合作中讓思維動起來
學問學問,不但要學更要學會提問,并學會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灌”的容器,才更體現課改在“數學思考”中突出改革的地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體會數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從探究數學知識的奧妙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努力使所有學生都學有所獲。作為教者,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一個規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想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學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一年級的兒童,他們也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在合作中讓手動起來
“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明白了;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實踐出真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過程,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天地。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具體的操作技能技巧,對于學生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創造才能的發展以及情感的培養、意志的鍛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教學中,特別在公式推導過程中,運用這種教法特別適用。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動手邊拼邊說,先出示其中的一個圖形,長5厘米,寬3厘米,讓學生想辦法算出它的面積,學生通過拼小正方形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多個長方形,最后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合作動手拼,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取新知。
四、師生合作互動起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集中注意開動腦筋,進而不斷認識自我,發展人性,體驗成功。有的老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高效率地使用著每一分一秒,課堂上一個又一個問題拋出來。沒有給學生留足時間去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就達不到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目的。因此,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一些學習上的主動權,多給學生一些參與的時間和思考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我安排一組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四人小組帶一根大蘿卜回來,把它切成一個最大的圓柱,把這個圓柱切割成一個最大的圓錐,你是怎樣做的?做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這個操作過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老師不必急于求成,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討論。學生對圓錐的體積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后,再讓學生用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模型進行實驗,最后歸納結論。整節課,老師既要做到讓學生自由發揮,又要恰如其分地進行點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問題,獲取知識。
古人說得好:“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總之,要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孔企平.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