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國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審題始終貫穿于每個環節之中,不論解決什么問題都離不開“審題”二字,可見審題的重要性。審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對題目的正確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否對問題進行正確的解答,更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關注更多的是學生解題的結果,卻忽視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因此,在教師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進而提高學生數學解題的效率。
關鍵詞:審題能力;培養;解題效率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學生諸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和審題能力。”這充分體現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出現上課聽得懂,下課做就錯,教師點撥又會的現象。我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與一些數學教師交流這一現象,大家給出的原因更多的是諸如“馬虎、粗心、不認真、不仔細”等。深入分析這些表象,背后原因無疑就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隨著深化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實施,我縣大力推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成果顯著。我任教的學校因學生人數多、教師少,依舊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們都深有同感的是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似乎更弱了。作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并對此進行研究,歸納總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以此提高學生解題的效率。
一、熟讀題目是培養審題能力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第一關。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為后續的思考解答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只是快速地地掃一下題目,甚至直接看數據,就急于下筆,滋生了不審題的習慣。顯然結果是錯誤,而且有時甚至是低級錯誤。
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強調并要求學生認真把題目通讀一遍,不管是解決問題的題型,還是計算類的題型。可以采取集體讀、指名讀、默讀、輕聲讀等不同的形式,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讀通、讀透題目的意思。而且還要求學生在平常的練習或考試中,用鉛筆畫出或圈出題目中的關鍵的字詞,為了保持卷面整潔度,解題完畢后用橡皮擦去,培養學生自覺養成讀題的習慣。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讀題的訓練,讓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了解數學信息內容,感悟數量關系,為下一步分析信息、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二、分析信息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關鍵
讓學生只將目光對準把題目讀完整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對題目的意思,尤其是對畫出或圈出一些關鍵的字詞,做深入的理解和分析,這樣才能對復雜的表象問題進行分解,便于準確把握問題中信息意思,保證審題的精準性。不要出現題目中的重要信息或數量關系還未分析明白,又急于下筆解答的現象。
例如:(1)果農原有100個蘋果,現增加了120個蘋果,增加了百分之幾?
(2)果農原有100個蘋果,現增加到120個蘋果,增加了百分之幾?
案例中這兩個題目之間僅僅一字之差,很多學生在初解時很容易混淆,最終得出的結果卻與正確答案大相徑庭。如果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沒有認真審題,沒有抓住題目中“增加了”和“增加到”兩個關鍵字詞并加以分析,解題時就會出錯。“增加了”是一個過程量,而“增加到”是一個結果量。在平時教學和練習過程中,教師就要培養學生審題時抓住關鍵字詞,加以分析,使學生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從容應對,迎刃而解。
三、數形結合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策略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對“數”與“形”之間的密切聯系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數與形本相依,焉能分作兩邊飛,數缺形少直覺,形少數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裂分家萬事休。切莫忘,幾何代數流一體,永遠聯系莫分離。”有時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時,由于學生年齡、經驗、能力的影響,不能正確地尋找已知條件和問題的內涵,從而導致學生束手無策。
例如:張玉家六月份的電費是45元,七月份的電費比六月份多12元,八月份的電費比七月份少13元,八月份的電費是多少元?
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將這些情況以示意圖的形式表示出來,直觀形象,使3個月份的電費數量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再通過計算,學生就可以快速地算出八月份的電費,從而完成對題目的作答。
以上是我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學生解題效率的一點思考。總之,審題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的基礎,是提高解題效率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生活經驗,有意識、有計劃地加以引導與培養,要經常提醒學生細心讀題,認真審題,抓住關鍵字詞,要不斷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和技巧,從而正確審題,準確高效解題,更要將這些方法和技巧不斷深化鞏固,提升審題成效,提高解題的能力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孟麗梅.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J].神州,2011(11).
[2]彭永興.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解題能力[J].考試周刊,2012(9).
編輯 白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