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繼蓮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對教材中相關內容的引導、挖掘、拓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和數學活動“傳道、授業、解惑”,詮釋“教育之初心”,傳遞“真情、友善、和美、共享”的正能量,從數學方法和數學情感等方面來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結合相關的教學實踐,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文化素養;興趣
一、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奠定數學文化的基本素養
人是最富于情感的,情感是師生間交流的紐帶,而興趣就是師生情感交流的一個源點,可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何等的重要。可在社會發展的今天,仍需面對許多的厭學現象、時有的道德缺失、學科文化的不足。如何解決這些困惑,我想,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有了興趣,學生就會喜愛讀書;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就越細致,思維就越積極,學習質量就越高,自身的提高就越快,這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
1.挖掘教材的智趣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思考要在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數學雖然較之于其他學科,似乎顯得抽象、枯燥,但仔細推敲它其實蘊藏著許多新奇有趣的現象,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導學生帶著一種飽滿的情趣去學習、思考和探索。
2.創設情境,抓住關鍵,凸顯興趣的內涵。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習有法,貴在得法。在高效課堂開展的今天,教師如何讓自己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符號(表情,手勢、體態),讓圖文并茂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很好地融于課堂之中,讓學生在熱愛中學習數學,凸顯學習的興趣,則顯得尤為重要。
二、從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入手,強化數學文化的再教育
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其實,思維就是一種品質,品質即是人文文化。課程目標中指出:“要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所以,努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僅是學生品質培養的需求,更是數學文化進行“再教育”的需要。
1.從數學思維的品質出發,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智力是能力的靈魂,而思維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應使學生對數學思維本身的內容有明確的認識。教師必須通過恰當的途徑,引導學生探索、解決數學問題。要充分暴露數學的思維過程:第一,學思結合,從靈活性上下工夫,善于從習以為常的制約條件中擺脫出來,抓住問題的本質;第二,學貴有疑,從批判性上入手,要善于發現問題,把自己置于問題中,去思考解決問題。
2.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實現思維品質教育的最優化。優良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滲透在數學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的,但中心環節是在課堂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實質上主要是揭示和建立新舊知識聯系和感知的過程。所以,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激起思維意向,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從小組合作學習入手,夯實“以人為本”的數學文化素養
在教學中怎樣看待學生,一直是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重要問題。“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應該把每位學生看做是“獨立、發展”的人,但是每一位學生又不是獨立存在的。新課程改革關注了學生學習的知識量和技能,又強調了學習過程的探究和合作,這就意味著“合作學習”必將成為新課程改革之后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信息交流成為溝通合作的一種平臺,因此,探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對于指導數學課堂的“小組合作”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從環境創設上安排合作學習。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支點、學習水準、交往范圍合理搭配,分成學習小組,指定組長、記錄員、中心發言人。學生按一定方式坐好,面對面地進行小組交流。
2.教師參與,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回歸學生群體,注重師生互動的質量,是一種“健康、和諧”的教學方式。在小組討論中,教師可主動參與到某一小組學習中,并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調控。比如在學生學習“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內容時,已掌握了學習方法,再學后面的“一個數除以小數”內容時,學生按照上一節“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數學課不同于語文課和品德課,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情感體驗”。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課堂中,注重營造文化氛圍,培育數學素養,進而讓學生在數學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提升,為今后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恒紅.參與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5(6).
[2]劉培培.小學數學如何開展參與式教學[J].內蒙古教育,2015(3).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