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杰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以往的讀寫結合訓練,僅僅是根據課文內容進行不同形式的仿寫,沒有和學生的作文實際聯系起來,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要想真正做好讀寫結合,就要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文,找到學生作文難的癥結所在,從對話提示語入手,從細致的心理描寫入手,從連續性的動作入手,在閱讀教學中關注相應的知識點。只有這樣,才能讓讀寫結合真正發揮作用,而不只是閱讀教學的附庸。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心理描寫
所謂“讀寫結合”,就是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及時總結課文中好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既能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以仿寫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如仿句、仿順序、仿結構。
仿句,主要是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可以摹仿文中的關聯詞進行寫話練習,也可以摹仿寫作手法,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表現技巧,這是寫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要注意表達的順序,如事情發展的順序、時間順序、地點順序等,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范例,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游覽順序清楚明了,教學本課后,可以讓學生寫寫家鄉的風景或記一次游記,指導學生模仿本課的寫作順序。
結構的仿寫可以是段式結構仿寫,也可以文章結構仿寫。如《生命 生命》一課中間三個自然段,每一段都是先敘述后談自己的想法,可以讓學生參照此種結構,寫一寫自己對生命的認識。
這種讀寫結合的訓練,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然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寫作難的問題。為什么?因為它并沒有和學生的作文實際聯系起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讀寫結合,就要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文,找到學生作文難的癥結所在,才能在閱讀教學中關注相應的知識點,進行寫作訓練。
翻開學生的作文,不難發現,寫作難的學生大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作文里的人不會開口說話、心里沒有想法、動作不會連著動。所以,抓住這三方面進行讀寫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關注說話句,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說話句一般由“說的話”和“誰說的”兩部分組成,“誰說的”又叫提示語。兩部分的組合,有三種形式:提示語在前頭、提示語在后頭、提示語在中間。當然,也有的說話句沒有提示語。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提示語的位置,適當地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如五年級下冊《白楊》中的一段對話:
“爸爸,”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
爸爸并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么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第一句,提示語在中間;第二句,提示語在前;第三句,省略提示語;第四、五句,提示語在后。提示語的位置交替使用,靈活、生動,讀起來順暢。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個對話情境,讓學生練習,反復修改提示語及其位置,琢磨其中的奧秘,效果良好。
說話句的訓練還應結合文章的情景,揣摩人物的心情,表達實際的生活。《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對話沒有任何提示語,于是,我讓學生添加提示語。學生加得不無精彩之處,但我并沒有止于此,而是突然來了個回馬槍,問:“這里,作者為什么沒有寫任何提示語?”學生通過對比終于明白:沒有提示語,對話緊湊,不拖沓,顯示出急切的心情,符合當時的情景。當學生真正懂了說話句的妙處,作文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關注心理描寫,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缺少心理描寫的作文,干巴巴的,沒有生命力。如學生寫學騎自行車:“我跨上自行車,腳一蹬地,車子向前走了幾米,便跌倒了。我爬起來,繼續騎,又跌倒了。我再騎,再跌倒……于是,我學會了騎自行車。”
跨上自行車,有什么想法?跌倒了,又有什么想法?再跌倒,疼嗎?心情如何?是氣餒,還是決心再騎?由于缺少一系列的心理描寫,導致作文干癟,字數不多,以至于讓學生談“文”色變。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關注心理描寫,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如教《學會看病》時,逼問孩子時“我”的心情,孩子走后“我”的后悔,孩子長時間未回時“我”的擔心,“我”的自我安慰……一連串的心理描寫,將一個母親的真愛展現得淋漓盡致。抓住這樣的機會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效果不言而喻。
三、關注連續的動作,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學生寫動作,最大的問題是籠統,往往一兩個詞就把動作寫出來了,而不知將一個動作分解成一連串連續的動作,才能生動地將細節再現,給讀者歷歷在目的感覺。所以,要關注文章中的動作細節描寫,尋找切入點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如《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中對小嘎子摔跤時動作的描寫極為細致,作者用了“站、圍、蹦、轉、揪、推、拉、拽、頂、扳”等詞語,從不同的方面對小嘎子的摔跤進行描繪,將人物寫得活靈活現。學完本課后,我讓班長表演投籃的動作,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將動作細致入微地描寫出來。
總之,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訓練指向學生作文實際,能夠使學生由關注文章的內容轉為關注文章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而有效地解決學生作文“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實現作文教學的以生為本。
參考文獻:
[1]劉士勛.敘述寫作技巧[M].花山文藝出版社,2012.
[2]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