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文
摘 要: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是小學數學中一個相對重要的階段,因為這時開始了應用題的教學,是小學數學從簡單到復雜的過渡期。應用題由一步到幾步,需要學生歸納、綜合能力的提高,從解題方法中把握特點,掌握規律,真正學會數學這門學科,培養初步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實踐;應用題
對于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來說,這一階段較低年級來說難度逐漸增大,是小學階段一個轉折時期,題材廣泛,有許多步驟多、運算復雜的題,應用題都會給這個階段的數學學習帶來困難。作為三年級的數學教師,應該把握好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等,由淺入深,讓學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數學基礎知識、解題能力、應用題的思路、數學思維等。為了完成這個時期的教學目標,我們要遵循教學規律,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思維認知特點,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愛上數學
由于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所以教師在教學方面要學會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具象化的情境和道具,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教學,用創造性的方式解決抽象邏輯不足的難題。
在教學設計上,由于小學生對故事、動手活動、游戲等都非常感興趣,所以數學教學可根據學科需要將教材中的問題編成故事,創設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學習。通過這樣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里學會學習、熱愛學習。
二、引發互動,讓學生主動學習
互動教學需要教師的課堂設計,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入教學,比如通過對某個知識的疑問,或對某個概念的探究,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最后通過教學互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通過互動過程,達成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生學習多位數混合運算時,可以讓他們自主探索去計算得出結果,讓學生主動探究,嘗試解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歸納,最后通過教師對計算結果正確與否組織對解題思路的大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的數學運算步驟,讓學生在頓悟中,牢靠而深刻地掌握數學概念。
通過實踐發現,這樣的探究性問題會讓學生非常感興趣,而且會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學習其他的數學知識。另外,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的收獲和疑惑通過小組互動討論來得到很好的分享與解決,進而轉化成為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三、教學生活化,讓學生能學會用
在教學備課時,應該從生活中挖掘更多的符合課堂教學的內容,精心的對課堂進行設置,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學資料,對教材做全面的精講和解析,注重知識與生活化材料的前后聯系,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來制訂教學計劃,區分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除此之外,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夠準確地使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可以通過主動探究,來發現更多適合用數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比如計算超市購物的總花銷,植樹節計算所需要樹苗的數量,找到建筑設計上的長方形、正方形等,計算它的面積,家中裝修一共需要幾塊地板磚等。設計各種生活中的情境,或讓學生在生活中自行發現問題,以便于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四、及時反饋,強化練習與鞏固
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一定要趁熱打鐵,及時地鞏固學科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通過隨堂練習、課外作業、思考題等,來加強對知識的掌握。找到學生薄弱的部分,進行重點強化。布置的作業要有設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力求做到精、細、準,要求學生完成作業和練習不能求快,要求質量大于數量,爭取做到舉一反三,吃透知識點。
三年級的數學知識涉及整數學習、多位數的運算、簡單應用題等,所以學生需要在溫故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新的內容,將學科的基礎夯實,讓舊有的知識成為自己學習新知路上的幫手,對學習起到正遷移的作用。
總之,數學練習及課外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隨堂練習和課外練習設計時都要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核心,使練習及時有效,并且要給學生最及時的評價和反饋,積極鞏固學習效果。作業布置要注重強調趣味性和生活化,從而引發學生主動探究,使隨堂練習和課外作業都能在學習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率。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追求高效課堂的訴求是不會變的,也是不會停止的。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和問題并存,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一步完善教學,學習先進,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一步步實現質的飛躍,做好三年級數學教學基礎知識與應用知識的銜接工作,使得小學數學教育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平穩過渡,不至于出現低谷。
參考文獻:
毛杰,楊明春.成長的階梯:貧困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與實踐[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