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明明
摘 要:如何讓“長方體的認識”承載《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成為思考的核心,注重了讓學生經歷知識完整的形成過程,重視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技能的提高、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以及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改變以往的只重知識傳授不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狀。
關鍵詞:操作;想象;空間觀念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青島版五年級下冊第82~83頁中的內容,我想借助大量的操作讓學生充分去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由于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就只保留了長方體的認識一部分,下面就一些課堂片段,談談我所理解的“在操作中體驗,在想象中深入”。
片段一:
疊紙成體,引入新課。
出示A4紙。
師:這張紙可以看作什么形狀?
生:長方形。
師:這張紙非常的薄,如果忽略它的厚度,只看這一個面,就可以把它看作長方形。但如果把這樣的300多張紙逐漸累加起來,還能忽略它的厚度嗎?
生:(師的話音未落)長方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板書課題)
理解分析:長方體作為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很多老師會從點、線、面的動態演示抽象出長方體,那是理想化的,是抽象的事物。而我想通過疊紙成體這次操作,讓學生直觀地經歷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過渡,直接扣題,使學生空間觀念得到飛躍。
片段二:
切豆成體,認識三要素。
師:這顆土豆是個長方體嗎?
生:不是。
師:它是一個不規則的立體圖形,老師卻想用它介紹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沿這個方向切一刀,會出現什么?
生:面。(板書:面)
師:如果再沿著這個方向切一刀呢?
生:2個面了。
師:不僅僅多了一個面,還有什么?(用手筆畫邊)
生:邊。
師:把2個面相交線叫做棱。(板書:棱)
師:如果再沿這個方向切一刀呢?
生:3個面,3條棱。
師:還有什么?(用手比劃3棱)
生:點(角)。
師:把3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板書:頂點)
理解分析:這是本節課中的第二次操作,當學生看到我拿著土豆說長方體時,他們都笑了,我覺得引起了他們的關注,這就有了好的開始,再通過真正地去切,直觀的“面”“棱”和“頂點”是怎么生成的,并體會到面、棱、頂點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說到棱就不僅僅是一條邊,而是要想到是哪兩個面相交而成的,說到頂點就不僅僅是一個點,而是想到與哪3條棱有關。也為下面學生深入地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一個基礎。
片段三:
從三要素方面探索特征。
師:你能提出哪些有關面、棱、頂點的數學問題?
生1:長方體有多少個面?多少條棱?多少個頂點?
生2:我想知道棱有多長。
生3:我想知道面的大小。
師:帶著問題,借助學具,完成報告單。
小組內充分操作,自主探究。
全班交流,并板書特征。
理解分析:以問題為驅動讓操作變得更有價值,“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才能充分地去體驗這個過程。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我設計的是一種空空的表格,只有面、棱、頂點,3行設計得很大很空,增加了挑戰性和探索性,這有點類似于黃愛華老師提出的“大問題教學”,強調給予學生大的空間,是真正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正是有了這種設計,學生的填寫是五花八門的,有的填了棱長,只填了1條的,填了3條的;關于面的,有的填了形狀,有的填了面積。這些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點、線、面特征的雛形啊,所以這個設計的效果非常令人滿意,它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沒有使活動流于形式,而是把重心放在他們探索后,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去完善完美我們的結論,在交流的環節,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暢所欲言,當他們的發現被板書在黑板上時,他們的神情中有著成功的體驗。而我也是激情高漲,盡情享受這暢快淋漓。
片段四:
拆棱想象,認識長、寬、高。
在學生拼插過后,出現了一種缺少一根的情況。
師:你能不能想象出這條棱的長度?
生:能。
師:那我再拆掉兩根呢?還能不能在頭腦中還原出這個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呢?
生:能。
師:還能不能拆,誰來拆?還能不能還原?最少要保留幾根呢?
直到只剩下一點連著的3條棱。
師:能不能再拿到這3根中垂直方向上的一根呢?
生:不能,想象不出長方體有多高。
師:用詞準確,我們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垂直方向上的棱長叫做高。
師:那能不能把水平方向上較長的棱也拿走?為什么?
生:不能,想象不出長方體有多長。
師:通常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水平方向上較長的棱長叫做它的長。
師:這條較短的能不能拿走?
生:不能,就想象不出它有多寬。
師:通常把水平方向上較短的棱長叫做寬。
理解分析:逐步拆棱想象完整的長方體,不斷地在二維和三維間進行轉換想象,是培養學生空間觀的有力手段。拆棱的過程,既是對棱按長度方向可以分為3類,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的復習,又是在操作想象中去感悟長、寬、高的意義。這樣幾個問題的設計,驅動著學生的想象有方向,有層次。
片段五:
展開想象,猜物。
課件出示一點出發的3條棱,長10米,寬6米,高3米。
師:你能想象出它每個面的大小嗎?
師:猜猜看,它是公共汽車、教室中的哪一個?
出示相交于一點的三條棱,長24厘米,寬18厘米,高1厘米。
生:數學課本。
師:當高是0.1毫米時,它還是長方體嗎?為什么?
生:是,它有長、寬、高。
師:那高是多少毫米時,就變成了長方形?
生:當高是0毫米時,它是長方形。
小結:雖然我們在找長方形時往往用一張紙代替,嚴格來說這是不正確的,一張紙盡管很薄,但它還是長方體。
理解分析:空間觀念的呈現有2種,一是根據物體的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一種是根據幾何圖形想象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所以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中根據數據想象物體,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另外以紙開課,再以紙結課,讓學生對紙有了更準確的認識。
以往很多學生空間觀念的障礙恰恰是“眼中有物,腦中無形”,所以我在這節課中設計了大量的操作和想象環節。但是操作也好,想象也罷,無非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豐富學生對數學的理解,空間觀念的建立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吳正憲,劉勁苓,劉克臣.小學數學教學基本概念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09.
[2]蔡立東.智打活動好牌穩操“經驗”勝券[J].小學數學教育,2014(11).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