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矯正是一種通過借助政府、社會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使矯正對象改正惡習重新回歸社會的非監禁性矯正刑罰。社會力量作為社區矯正有效開展的關鍵因素,其社會力量組成、支持力度大小、參與路徑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區矯正的效果。因此,高職院校作為我國社會力量的一部分,可集合自身高校優質的技術人才資源,參與到社區矯正工作中,提高社區矯正效果。本文旨在探討高校參與社區矯正的意義和現狀,提出高職院校參與社區矯正的路徑方式。
【關鍵詞】社區矯正 高職院校 參與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239-02
一、高校參與社區矯正的現實意義
1.高校社會服務職能要求參與社區矯正
美國范海斯的“威斯康星思想”指出:“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所州立大學,它必須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換句話說,它的教學、科研、服務都應該考慮到州的實際需要。大學為社會,州立大學要為州的經濟發展服務?!薄巴箍敌撬枷搿钡暮诵木褪歉咝>哂蟹丈鐣穆毮?。高校作為社會有機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推動服務社會、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職能。高校在進行教學科研之余,應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資源優勢,為社會發展服務,其中即包括高校對經濟建設的服務,也包括對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服務。社區矯正作為我國司法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內容,是政治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一道嚴密保障工程,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高校參與社區矯正是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客觀要求。
2.社會組織力量薄弱需要高校力量的注入
近年來,由于社區矯正的執行主體司法行政機關,出現了監管方式單一、效率較低、經費不足、人員配備短缺等問題,影響到社區矯正工作的推進。因此,社會組織參與逐漸受到重視,民間社會團體通過組織公益活動、提供社區矯正專業服務,積極參與社區矯正工作。不過,隨著社區矯正的深入開展,我國社會組織自身發展滯后制約了社區矯正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改革開發后,我國社會組織發展速度迅猛,但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法律規范不完善,導致我國社會組織水平普遍不高,存在社工數量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執行力不強、穩定性不夠、組織資金緊張等問題,使社會組織在社區矯正中難以提供持續、有力、專業化的服務,無法有效支持社區矯正事業的發展。 而高校作為社會資源較為集中豐富的一種社會機構,在教學資源、人才培養、技能研發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契合了社區矯正人才資源、文化科學教育資源等方面的需求,高??烧侠米陨韮瀯轂樯鐓^矯正提供全面支持,彌補社會組織力量的薄弱。
3.參與社區矯正有助于高校自身發展
現代高校提倡開放性大學,真正的開放性,不僅是校園形式空間和思維意識空間的開放,還包括資源交流的開放。高校利用自身豐富資源參與社區矯正事業,不僅有利于降低政府開支、提升矯正效果,還有利于密切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更好服務社會,實現社會與高校的雙贏。一方面,高校組織機構、人才資源相對穩定,高校利用自身豐富的資源參與社區矯正,極大的解放司法機關有限的人員精力,政府不需要再在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招募上花費大量開支。另一方面,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主陣地,在科研水平、創新突破等方面處于社會領先地位,社區矯正涉及的諸多專業學科,如法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等,高校具備強大的資源庫,能理論指導實踐,為社區矯正的實務操作提供更加專業的措施和更加科學的方法,甚至通過在社區矯正實務中的實踐與創新,反作用于理論研究,促進高校相關學科的科學發展。再則,高校參與社區矯正有利于彰顯高校的人文關懷精神。人文關懷是一所大學最可愛的地方,是一所大學所秉承的精神氣象,也是一所大學對社會的深遠引領。高校參與社區矯正,為淪為社會邊緣的服刑人員帶來關愛,近距離接觸他們,提供心理幫助、精神幫扶,使服刑人員真切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更好引導他們走出人生低谷,重拾信心走向社會。并且,與此同時更好的樹立青年人品質情操,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標榜正確的價值導向,實現高校在開放的姿態中引領社會共同發展和進步。
二、高職院校參與社區矯正的可能性分析
目前,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社區矯正工作中已出現高校身影,在電子監控設備研制、人才培養、心理矯治等工作中表現突出。在電子監控方面。由于電子監控技術科技含量高,需要特殊的易于穿戴、信息追蹤能力強的專門設備,部分高校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學科就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與政府有關部門密切合作,研究開發出一系列適合社區矯正人員配備的監控設備。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通過法學類社會工作專業開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矯正人才,緩解了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短缺的尷尬,并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碩士專業點,進一步提升了社區矯正隊伍的整體素質。此外,許多高校組建了一批素質較高的社區矯正志愿服務隊伍,為社區矯正工作注入了新鮮血液。在心理矯正方面,高校心理學專業人才充足,集中了大量優秀心理咨詢老師,在教學科研和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外,部分心理老師參與到社區矯正中來,以教師的中立身份取得服刑人員信任,打開心扉,取得的良好效果。
不過現階段,就高校在社區矯正工作中的參與度而言,本科院校參與較頻繁,而高職院校的參與度不高。高職院校雖然在人才、科研資源方面與本科院校差距較大,但在幫教方面可以發揮技術型人才培養優勢。一方面,提供職業技術教育,幫助社區服刑人員掌握生存技能。針對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社區服刑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專項培訓、考取技能證書,在社區矯正后期順利回歸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本身具有豐富的職業技能培訓經驗和師資力量,能為社區矯正人員提供全面務實的技能培訓服務,提升社區服刑人員自身素質和能力,增強就業工作競爭力。另一方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組織學生或老師為矯正對象送去關心,在物質和精神上進行愛心幫扶,并協助司法機關做好對矯正對象的觀察、溝通、監督、匯報工作。
三、高職院校參與社區矯正的路徑選擇
1.搭建社區矯正技能培訓服務平臺
社區矯正雖然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對矯正對象犯罪心理和犯罪人格進行有效矯正,使矯正對象的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降低,但由于他們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無法在社會生存,導致回歸社會后,面臨生活窘迫局面,被迫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幾率增大。因此,職業技術教育是社區矯正的重要環節,在社區矯正期間進行基本的技能培訓是客觀必要的。
在我國高職院校無疑是職業技術教育主陣地,在培訓社區矯正對象職業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行政機關應與高職院校加強聯系,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積極搭建技能培訓服務平臺。高職院??梢愿鶕陨韺I特長和社會需求,結合社區矯正對象文化水平,羅列技能培訓清單,司法行政機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每年在清單中選擇一到兩門技能,定期在社區矯正專門場所開展集中培訓教育,培訓結束后高職院校可對表現優異者頒發結業證書。通過技能培訓服務平臺的搭建,司法行政機關可以整合資源、提高工作效率,高職院校可以提高形象、增強社會服務職能,矯正對象可以重塑自信、快速融入社會生活,實現互利共贏新局面。
2.建立社區矯正職業技術教育基地
隨著社區矯正工作的深入推進,各地為夯實社區服刑人員教育矯正工作的社會基礎,吸納廣泛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的參與,紛紛建設了數量不等的教育基地,如思想教育基地、文化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等,各類基地對社區矯正對象開展教育矯正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職院校在社區矯正參與過程中,也可憑借自身校園硬件設施,與司法行政機構共同建立社區矯正職業技術教育基地。職業技能培訓根據不同工種不同技術會對機器設備有不同的要求,如汽修技術需要車輛教具、焊接技術需要焊接材料設備,甚至部分技能培訓設備需要電子機床等大型機器設備。司法行政部門因資金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技能培訓設備需求,然而高職院校教學設備齊全,且放假期間空置無人使用,這為在高職院校建立社區矯正職業技術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會。司法行政部門可與高職院校協商,以場地設備租賃的方式,掛牌設立職業技術教育基地,利用假期在高職院校內開展社區矯正教育,為矯正對象,特別是未成年人犯提供走進高校學習的機會。
3.打造社區矯正志愿服務愛心隊伍
??粕m然法律素養、心理咨詢技巧不如本科生,但在社區矯正中,??粕瑯涌梢酝ㄟ^交流談心、愛心捐贈等方式,疏導矯正人員情緒,為他們排憂解難,鼓勵他們重拾生活信心。高職院校可選擇1-2名法學或心理學專業老師作為指導老師,擬定志愿者選撥機制,在每屆大二中選拔富有愛心、溝通能力較強的學生,組成一支數量穩定的社區矯正志愿服務愛心隊伍,并進行法律知識、交流技巧等社區矯正相關培訓,在司法行政機關認可后,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在社區矯正志愿服務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學校在評獎評優方面予以傾斜,引導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社區矯正中,打造一支富有活力、樂于奉獻的志愿者隊伍。
參考文獻:
[1]李曉波. 高校介入社區矯正的理性思考[J].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4,06:1-8.
[2]金毅璐,李彬彬,盧任遠. 大學生參與社區矯正志愿服務研究[J]. 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01:222-223.
[3]劉靜申.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的實證探究[J].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1:22-28.
[4]曹曉嵐. 推進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的路徑選擇[J]. 寧波通訊,2015,11:70-71.
[5]池慧靈. 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的地方探索[J]. 法制與社會,2015,35:184-186.
[6]金碧華. 社區矯正對象的個性化教育[J].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56-60.
[7]繆恩玲. 社區矯正集中教育初探[J]. 科技資訊,2015,22:215-216.
[8]韓燕茹. 社區矯正工作中教育矯正方法的研究[J]. 法制與社會,2016,09:194-195.
作者簡介:司田園(1990-),女,漢族,四川樂山,現任教于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助教,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法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