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摘要】學校想要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興趣,就要從本質上改變傳統教育的教學方式,在小學中開展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來促進學生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文章從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中開展的現狀、重要性以及開展傳統教育活動的途徑這三方面分別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重要性;途徑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為一種可以傳承的瑰寶,必須要合理地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去,這樣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能夠充分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小學生的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一、在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一)傳統教育背景的影響
在同一個地方,教育資源因為種種原因得不到平等的分配,這就導致了有些學校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而有些學校的學生所接受到的教育比較差。另外,教學設施也對教育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學資源分配不均是拉開學校之間差距的主要原因。而且,學校一味地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這種情況在小學教育中是非常常見的,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有著嚴重的影響。教師與家長一味地關注應試教育中的課程學習,而忘記了開設有關傳統教育的課程,教師對傳統教育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的決策。這種傳統教育背景對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十分不利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二)教師教學方式單一
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教育活動時,教師應該深刻地理解傳統教育活動真正的含義。目前在一些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教師只是讓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進行閱讀背誦,以為這就是在學習傳統文化。但是,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時不能理解深奧的古詩詞。教師要求學生背誦只能使學生進入死記硬背的死循環之中,不僅達不到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初目的,還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會影響到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教學教材質量不高
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存在教學教材質量不高的情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學生學習的教材質量不達標。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新增了現代流行的文章,而減少了一些優秀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文章,這種情況對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有很大的不良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要改進教材質量。其二是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單一。在教材中雖然有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但是內容只是以文學的形式出現,以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不能理解所有的文學作品,在教材中還應該加入一些禮儀修養、道德修養的內容,學生對這些內容能更好地理解,并從各方面學習傳統文化。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質量不高和內容單一這些情況在本質上增加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難度。
(四)學生自身缺少學習的興趣
調查發現,一些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根本沒有興趣,對傳統文化知識沒有求知欲,在課外也很少參加此類的活動。如今一些小學中雖然開展了一些傳統文化活動,例如在班級成立象棋興趣小組,但是這些僅僅只是在形式上開展,并沒有成立相應的組織。校外的一些傳統文化培訓班很少有人報名,而在學校內,小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比較少。久而久之,學生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失去興趣,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中也很難展開。
二、在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一)培養人才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涉及思想、風俗、藝術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傳統文化在多方面可以體現社會進步的步伐。傳統文化對于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還處在發育的階段,因此更應該從小學生抓起,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培養自身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傳統文化同樣注重對學生的文化知識、道德建設的培養,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對人才的培養需要從小抓起,從小培養他們優秀的品質。因此,在小學中開展一系列的傳統教育活動是有必要的。
(二)建設校園文化
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能讓小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就有利于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例如,在小學中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對于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回避一些消極因素,摒棄許多在小學中不合適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這對于營造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從而對校園文化進行良好的建設。
(三)提升小學生內在的素養
我國傳統文化在本質上是注重對人的道德建設、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的培養,這對小學生的教育有著良好的指向性。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內在素養,使小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品德,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教育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三、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探究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在目前,小學教師主要是通過向學生講解歷史人物的事跡來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然而,因為小學生年齡比較小,不能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尤其對歷史人物的關系、事跡的閱歷不夠了解,久而久之,學生在教師一味地講解聽不懂的內容之下,失去了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甚至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阻礙了教師在小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使教育陷入困境。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之下,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發生了脫節,從本質上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意義。endprint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不是寫在書本上的,而是要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例如,開展書畫表演聯歡會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學習中去;在小學中舉辦詩詞大會,讓學生接受古典詩詞傳統魅力的熏陶,以此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
(二)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
教師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讓傳統文化進入到學生所學的課程中。要以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基本的教學體系,并且貫穿于小學整個教學之中。在這樣的教學體系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小學教育中的常規體系,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教師應該根據每門學科的特點,開發相應的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組建傳統文化興趣小組,引導學生之間充分展開交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將傳統文化教育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去。
(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教育的成效在社會實踐中能得到最大的提升,可通過實踐環節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學校應該要注意將傳統文化教育和學生實際相聯系,利用社會資源給學生提供更直接的感知傳統文化的機會,進一步拓寬教育渠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更應該把現實和歷史相結合,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一種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中,讓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想要利用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利用多媒體使學生學習歷史人物的民族精神。
四、總結
傳統文化的學習與運用對我國教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必須要與小學原本教育的機制相符合,選取合適的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與生理還不成熟,因此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按照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接受能力開展多方面的教育,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在小學中適當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教師同樣要選取合適的教育活動,要求在本質上既可以對學生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又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
【參考文獻】
[1]趙海霞,趙雪芹.小學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與途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3):206.
[2]徐琳.淺談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34):10.
[3]李彥臣.關于傳統文化與小學教育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6(05):2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