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語言學作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興起的復合型學科,將探究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作為學科追求,旨在構建人類在如何習得語言進而運用語言這一行為過程中的思維路徑。心理語言學在解釋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獨特作用逐漸被應用到外語教學領域,本文試圖探究心理語言學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啟示以期對當前外語教學困境的解決有所裨益。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 外語教學 啟示
一、心理語言學發展階段及其理論辨析
心理語言學在發展過程中,大致經由三個比較明顯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也大致以新理論的形成、修正為主要分水嶺。
1.雛形階段。這一階段起始于1953年,以“心理語言學研討會”的召開以及根據此會議匯編而成的《心理語言學:理論與研究問題的概觀》論文集的發表為起點,自此心理語言學開始以獨立的學科面貌出現在學界,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此階段其理論體系尚不完善,主要以借鑒其他學科理論內涵為主:
行為主義理論主要吸收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論”的理論內核,認為語言是通過“刺激-反應”的機理習得,1957年心理學家斯金納將這一理論應用到語言心理學領域,提出語言的習得也是通過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而不斷加深的過程,這一理論構建了語言心理學的最初根基。
結構主義理論以布隆菲爾德《語言論》為代表,是心理語言學奠基過程中的重要理論借鑒。該理論強調語言形成過程中的結構搭配,突出表現為對于語法形式、句法結構的重視,注重語言的整體性、系統性。
珊南的“信息論”研究為心理語言學的初期發展注入極大活力,該理論借鑒信息領域的研究成果,將語言的輸出類比為信息符號的傳輸,將語言內涵的表達類比為信息符號在傳輸過程中的狀態變化。
2.分歧階段。這一階段大致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此期間西方諸多心理語言學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化,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和勒考夫的“生成語義學”對傳統理論產生沖擊,轉換生成語法學派應運而生。
轉換生成語法學派對行為主義理論所推崇的“刺激-反應”機理提出質疑,反對心理語言學發展初期推崇的通過心理研究了解語言的“由外而內”的研究路徑,反之提出“必須通過觀察語言來了解人們的心理活動,因此要運用語言的外部形式去說明心理學”的結論。
3.完善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科學領域內部諸多學科融合趨勢日益明顯,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借鑒不斷進行,各領域所倡導的“科學共識”逐步形成,心理語言學的發展也開始進入正常軌道,諸多理論不斷完善:
中間論對先天論和環境論做出修正與融合,對語言習得的環境影響和先天因素采取折衷的方式,承認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先天生物基礎,同時又注重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環境影響,注重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系統性,人類在語言的掌握過程中,不是對單個句子的掌握,而是對整個語言系統的認同。
輸入假設理論由克拉申提出并在二十世紀后期不斷修修補補,該理論的主要價值取向為強調語言的自然習得過程。其基本路徑為輸入明顯高于學生語言能力的語言單位,配合以情感層面的價值輸入,便可以使學生自然地學會語言。
二、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互動性關系
心理語言學作為理論指導,對外語教學的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心理語言學通過構建語言習得、理解以及掌握的完整過程,揭示了語言學習的復雜性與體系性,強調語言學習的過程不是單純的教學技巧選擇,而是宏觀教育政策、學科定位、授課目標、行為主體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此外,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為改善外語教學提供普適性方法論的借鑒。
三、心理語言學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心理語言學揭示了語言習得過程中先天(生物)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因素,因此應該注重授課過程中外語環境的構建和營造,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努力搭建起輕松、純正的外語氛圍。
外語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與學習方法的交流,更應該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投入,一方面應該營造亦師亦友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另一方面,應正確認知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學生錯誤,對其采取寬容態度并加強對于學生錯誤的預見性,對錯誤頻發的模塊和內容進行更為精心的課程設計。
心理語言學揭示了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心理作用機理,也對外語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借鑒。外語學習是從外由內的模式,通過習得基礎語言、掌握運營外語進而了解語言內涵,因此外語教學絕不是簡單的刻板模仿,而是對于語言以及語言內涵的自由運用。因此,外語教學應該注重情景化教學,將語言的輸出置于合情合理的語言氛圍之下,使得學生無障礙的認知語言的內涵。同時也應該注重多樣化教學,避免單一模式所帶來的學習慣性,通過模擬會議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給予學生語言刺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飛速發展和完善心理語言學理論為解決當下外語教學的困境指明道路,也為構建多元教學方式、注重互動性教學行為等教學實踐提供指導,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心理語言學的理論精華仍然需要外語教學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掘和探索,為西方心理語言學理論賦予符合中國土壤的新內涵,找尋符合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董芊.心理語言學原理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0(1):116-116.
作者簡介:(學生)劉曉雯(1988-),女,黑龍江綏化市綏棱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級在職教育碩士,院系:西語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