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芳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灌輸;探究;主體作用;討論;實踐
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7—0067—01
長期以來,傳統觀念認為,思想品德課好教,什么人都可以教,教師只要在課堂上教條條、劃條條,讓學生背條條就可以了。而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一是強化品德教育,二是強調人文素養,三是突出信息技術,四是倡導綜合實踐活動,這對思想品德教學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面對挑戰,教師必須樹立教育教學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最終讓學生獲取知識、養成能力、提高覺悟,就必須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入手,具體做法如下:
一、“灌輸”與探究相結合
這里所說的“灌輸”,不是教師對學生強制性地生塞硬灌,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等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原理,讓學生學會運用,使之樹立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覺悟,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灌輸教育時要以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為基礎,把教師和學生擺在同等的地位上進行平等交流。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才能真正灌入學生的心田,輸入學生的腦海,變成學生的精神食糧,從而產生最佳的灌輸效果。
作為一種學習模式,探究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如,對課程探究,既可從宏觀上把握課程的基本結構,也可以從微觀上大膽取舍、合理重組教材。之所以要倡導探究,是因為過去過多地倚重于“灌輸”,把“灌輸”置于中心地位,從學生獲得知識的角度來看,通過“灌輸”獲得的是間接經驗,而通過探究獲得的是直接經驗。就人的發展而言,“灌輸”與探究都是必要的。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討論中學
當代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提高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看、聽、說、辯、演等多種途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導,激發他們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欲望。創新不能只從結果上看,實際上,青少年學生創新精神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結果“新”,更在于“創”——獲得“新”的過程。創新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獨立探究精神,關鍵在于使學生在創新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而不是盲從、迷信)、獨立探究和獨立發現(而不是跟著他人的腳步走)。青少年學生的知識和閱歷都非常有限,教師要力求激發學生獨立探究的熱情,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從而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如,相互討論。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首先要擬定討論的問題,給予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想象,大膽地發表自己對新知識的見解和體會,參與到求知的過程中。又如,相互質疑。在深化明理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教學中的知識點,分析平時生活中同學之間的行為,互相提問,互相討論,在討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注重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操作中學
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操作中學,就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驗有關的道德問題,在體驗感受和思考的過程中,經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形成穩固的道德信念,認識自己的道德行為。這種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由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從教師的“教中學”轉向自己的“做中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精神。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要堅持三個結合。一是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思想品德課中的許多內容都需要學生在家庭中進行實踐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所以,思想品德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教師要充分運用社會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三是與班隊會活動相結合。將思想品德課與班隊會活動相結合,不僅延伸了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是培養學生道德行為和學生進行道德實踐的又一有效途徑。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