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關鍵詞】 初中;美術教學;興趣;激發;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122—01
一、了解學生,激發學習興趣
要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就得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允許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允許學生的興趣不同方向,承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例如,在國畫課上,有部分學生握著毛筆手就發抖,不敢動筆,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大膽運筆,告訴學生從最簡單的開始,重在體驗筆墨的情趣,不在于畫的好壞。一節課下來,全班學生都很愉快地交了作業,盡管作業的質量不一,但學生逐漸對國畫產生了興趣。學生的基礎與接受能力有高低,因材施教,可讓學生在自己的起跑線上前進,體會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意愿,在許可的范圍內向學生“妥協”一下。
二、營造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在新時期的美術教學中,廣大教師必須要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愛上美術課。如,在指導學生制作裝飾畫時,筆者并沒有生硬地向學生講述裝飾畫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向學生展示了之前收集到的一些精美的裝飾畫,其生動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獨具匠心的創意更是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有了這一基礎,筆者順勢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自己動手制作裝飾畫。一節課下來,學生熱情高漲,制作出了很多漂亮的裝飾畫。可見,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比生硬地講解有效得多,更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三、利用教具,激發學習興趣
必要的教具能夠將枯燥的美術課變得形象、生動,大大提高學生的美術認識水平,激發學習興趣。鑒于此,廣大教師一定要恰當利用這些教具,搞好課堂教學。比如,在美術欣賞課上,筆者常常利用掛圖、畫冊、錄像、幻燈、光碟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圖畫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深入美術作品,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認識。結果表明,利用教具開展教學,不僅讓學生更好地接受了藝術的熏陶,提升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了出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多元評價,延伸學習興趣
很久以來,我們習慣了以分數來評判學生學習的優劣,美術課中的優、良、差便成了教師和學生心中的評價標準。當學生看到作業上一次次的良、差時,便對美術的興趣也許會蕩然無存。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的,打破原有的評價形式,重視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全面、多層次地看待學生,積極采用多維、多級的評價方式,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質疑釋疑的能力、參與意識以及學習態度等都是評價的范疇。在評價時,多采用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手段,從正面加以引導,可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
五、利用鄉土材料,激發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上美術課,要準備很多材料,要購買這些材料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如果沒有這些材料,美術課便難以開展。為了改變現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美術的興趣,筆者提倡學生將鄉村隨處可見的材料引入課堂,如沒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隨處可得的黏土,馬鈴薯、紅薯同樣可用;沒有積木,山上的茅草莖、竹子同樣可以做造型;漫山遍野的松果、樹皮、稻草,還有雞蛋殼、毛線、碎布都可以用來制作手工藝品。于是美術課堂便成為學生的手工作坊,別具一格的裝飾畫也應運而生。學生們有的用茅草的花穗做成貓頭鷹,有的用茅草莖編成風車,有的用竹管做成樂器,有的用碎布做成仕女圖,有的用皺紋紙做成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利用我們生活中各種廢棄的玻璃、陶瓷、硬塑瓶子做的沙瓶畫,由于細沙質地粗糙,沙瓶畫顯示出了豐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極了!
六、實地寫生,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美術有很多課需要走出教室,實地寫生,這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教師可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去聽、去看、去觸摸、去感受,嘗試直接用色彩去表達,去抒發。如,七年級在上畫向日葵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選擇適合而簡潔的畫面,運用顏色和畫具畫一幅色彩風景畫。當筆者把學生帶到校外,他們歡呼雀躍,高興地選擇了一處風景開始創作,那專注的神情、認真的態度,讓筆者驚訝,再觀察他們的作品,比平時在教室里畫得要仔細得多,形象得多。
編輯:王金梅endprint